1942年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失利,使我国主要国际交通线滇缅路被切断,从此盟国援华物资只能依靠飞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空运。由于补给量极少,远不能满足国内需要,国民政府迫切需要重新打开这条供应线。美国为了减轻自己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也希望协助中英军队规复缅甸,恢复滇缅路交通,使中国有力量拖住并打击更多的日本军队。
1942年7月,史迪威将军向中国最高统帅部提交了收复缅甸的备忘录,并很快得到了批准。但中国方面提出,为了确保反攻缅甸战役的胜利,美国至少应派出一师以上的战斗部队到达印度与中国驻印军联合作战,并在中国战场投入五百架作战飞机,同时还应使空运的援华物资提高到每月五千吨的水平上。此外,中国还要求英国派出一支强大舰队进出中国海和爪哇海,取得制海权,并进攻安达曼群岛以掩护陆军在仰光登陆,与中国军队在缅甸北部的军事行动相呼应。稍后,中国方面进一步提出,中国愿增加一师兵力(新30师)空送至兰姆珈受训,并在云南边境集结十五至二十个师兵力,分由滇西和缅北夹击日军。
此后,中、美、英三方围绕反攻缅甸的作战方案进行了频繁磋商。美国方面出于在太平洋战场的战略需要,除对派遣地面战斗部队赴印缅地区参战表示有困难外,积极主张应帮助中国尽快实施收复缅甸和重新打通滇缅公路的军事行动。但英国人的态度比较消极,他们既不愿看到中国因外援断绝而遭战败,又担心战后大英帝国在远东殖民地的势力受到削弱,因而对于中国军队参与收复缅甸始终怀有矛盾心理。在史迪威将军同驻印英军总司令韦维尔将军的几次会谈中,英方以后勤运输困难为借口,拒绝“增加在印度受训并以印度为基地的中国军队人数”,也反对中国军队在缅甸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以后几经协商,英国方面才勉强作出了让步。但事隔不久,英国人以其大批海军参加北非战役为由,取消了如期派遣舰队控制孟加拉湾的承诺,韦维尔将军亦将计划投入反攻缅甸战役的七个师英军缩减为三个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方面鉴于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的教训,也不愿单方面出兵缅甸,规复缅甸之议遂一度搁浅。
1942年底至1943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了决定性的转折:苏联红军于伏尔加格勒城下大败德寇,聚歼德军精锐的第六军团三十余万人,并生俘其司令官鲍利斯元帅,迫使德军停止了对苏联的战略进攻。与此同时,英美盟军在北非登陆,击败了隆美尔元帅指挥下的德军,转入反攻。由于欧洲和北非战场出现转机,美英盟国重将目光移向东南亚战场。
1943年1月1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相丘吉尔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商讨对日战略。在这次会议上,一些美国高级军事将领力促盟国应尽快采取军事行动,打破日寇对中国的封锁。美国海军上将欧内斯特?J?金将军的观点很具代表性,他认为:“在欧洲战场,从地理位置和人力方面看,俄国处于最有利的地位来和德国周旋;在太平洋,中国对日本有类似的关系。我们的根本政策应为向俄国和中国的人力资源提供必要的武器,使他们能够作战。”
由于美方坚持,会议制定了旨在规复缅甸的代号为“安纳吉姆”的作战计划,决定于1943年11月中旬反攻缅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