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山口先见两峡相抱,中出一山,山上有寺,规模恢弘。土红色建筑将一座小山从上到下都盖满了,山顶一座宝塔矗立。庙山之前是一片宽阔平坦的谷地,有大片稻田骄阳下呈现一派秋收后冬藏的安详景象。两道绵延的山脉长长伸展,葱绿阴郁如墨绿画框把小山、寺庙、稻田镶嵌在中间,左山劈崖为路,右山合谷为涧,长湾绕麓,清溪萦谷,水潺潺流向谷口汇入潜河。这幅图画让人着迷,也吸引人一步步走进去。待到山前庙门,便见门楣上高悬“三祖寺”匾额。
这里是天柱山的南大门。谷地为野人寨,谷底有小山,名为凤形山,山后又有山峦环抱如振翼飞翔。三祖寺就建在宛若凤顶的卓锡峰之下。此为山丘之南麓,山谷回环,林木清幽,群山之中,突起一峰,苍然独秀者,三祖山也。其地旧为南朝宋齐间何氏三高隐居读书处。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梁都建康(南京市)道村寺高僧宝志大士来到此地,因爱其胜,与江南著名方士白鹤道人斗法,卓锡于此,开山建寺,初名菩提庵,梁武帝萧衍赐额“山谷寺”。二百多年香火不断。后为禅宗三祖僧璨道场,故名三祖寺。僧璨从二祖慧可受法,不久北周武帝灭佛,僧璨谨遵慧可“汝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即佛教劫难),善自护持,勿令断绝”的嘱咐,遂往来于天柱山周围过着隐居的生活,从公元566年到578年,十年无人知晓。全国禁佛运动结束,佛教又开始兴盛,僧璨方于590年公开驻锡天柱山的山谷寺,开坛说法,并精心著述《信心铭》。并在此山传衣钵予四祖道信,附偈云:“华种虽固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606年10月15日,僧璨开坛说法后,谓道信等人说:“余人皆贵坐终,叹为奇异;余今立化,生死自由。”言讫遂以手攀树枝,奄然气尽,被安葬于寺后。从此,山与寺均以三祖命名。
我踏进寺门,拾级而上,直至至山顶觉寂塔下,唐玄宗天宝乙酉(745),舒州别驾李常取僧璨真仪火化,得舍利300粒,以百粒出俸建三祖塔,并在塔之一层南窦塑僧璨像。旧志载,塔上莓苔不生,鸟雀不栖,每年都有龙来洗塔,届时雷电晦暝,风雨交加,腥风扑鼻,令人生怖。而我看到的觉寂塔雄峙山巅,飞檐翘角,在阳光下如云浮空,安详平静,波澜不惊。
上山途中有宝公洞,由几块天然巨石交错相叠而成,低矮晦暗,仅容一人屈身而栖。相传宝志当年在此石窟习静禅修。直至潜邑隐士何氏兄弟舍宅奉献,宝志才结束了他的穴居生活。
山中有座全长八十余米,最高处二十余米的达摩崖,为通体殷红的丹霞地貌,系僧璨静修始祖菩提达摩的壁观之处。崖下有“解缚石”,坦荡如砥,长约10米,宽约3米,相传是僧璨为四祖道信“解缚”处。禅宗四祖道信为沙弥时,晋谒三祖说:“希望和尚慈悲,教弟子解脱法门。”僧璨反问:“是谁束缚了你?”道信说:“无人束缚我”,僧璨便答:“那你为何还要求解脱呢?”,道信听了大悟,又在三祖身边服劳九年后得传衣钵。就在“解缚石”旁,有一穴天然浅洞,内设三祖僧璨浮雕石像与千年坛,名三祖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