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雨中,这样的长途,是什么样的机缘啊?让我无意中闯入这一片悠然而神圣的土地,遇到了这一群早已隐入时空深处拈花微笑的智者,犹如天外来客,倏然而降,在禅宗莲叶田田无比奇妙的境界之中。
好多东西在记忆深处星星点点地闪光。以为早已沉寂或消失,现在因为这样的一个旅行,才发现原本无意中遇到的东西,其实都不是没来历的,它们先露一下头,这里那里,然后沉默地等待,等待有朝一日,不知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另一个契机出现时被唤醒。这种感觉十分奇妙,就是蛰伏的记忆会苏醒,会在遗忘的深幕上重又灼灼闪光,在最想不到的时光和经历之中。
譬如现在,我由天柱山得知禅宗三祖道场的前身是山谷寺,而山谷寺的开创者为隋代禅师宝志和尚,他与白鹤道人在此山斗法建刹的故事,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天监四年(505),宝志禅师手执锡仗来到潜山,欲在凤形山开山建刹,这时有位白鹤道人也云游至此,看中这方风水宝地。欲开辟道场,二人争执不下。这时号称佛心天子的梁武帝出面调停,下诏命两人斗法,“各以物识其地,得者居之”。白鹤道人以手中羽扇掷向空中,曰白鹤落处便是道场。羽扇果化为白鹤翩翩而来,在白鹤欲将落地之时,宝志禅师将手中锡杖抛上空中,铁环振响,将白鹤赶往东侧山岗,道人只得结庐其上,名鹤观。
宝志的锡杖落地,地陷为井,清泉冒涌。宝志先住进山洞习静诵经,后隐居凤形山麓的何氏三兄弟献所居宅所供其建刹,初名菩提庵,梁武帝闻奏,御题“山谷寺”匾额以赠。
与白鹤道人斗法识地建寺时,宝志已年逾九十。
梁武帝与宝志这两位故事中的主角,都与南京有不解之缘:前者以金陵为都,后者的墓至今还在紫金山麓灵谷寺旁。我在南京的时候经常去那里,因喜欢那里的林木幽深。
而在四祖寺门前那座大照壁上,用红字十分醒目地镌刻着“四祖法语: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这二十字法语,原出自四祖道信对牛头法融禅师的开示。
法融住的牛头山位于南京江宁。早年我在南京工作时,曾数次登过这座山,一次是寻访南唐二陵后顺道而去,另一次是专门踏青而去。但知道道信专程寻至此山收法融为徒,而法融也不负师望,最终也成为佛门一代宗师,后人以山定名称其创立的学说为“牛头宗”,却是在来过黄梅东山,看见四祖寺门口影壁上的这段法语之后。
昔日道信曾于九江遥望双峰,见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开六岐,便问侍立一旁的弘忍:“汝知之乎?”忍答:“师之法,旁出一枝,相踵六世。”道信“甚然之”。
这“旁出一枝”,就是后来法融在牛头山上创立的牛头宗。
不由在心里对弘忍笑道:原来咱俩有缘,我先曾去过的牛头山,你早就去过了!
真好玩,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