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在北京大学校长任上,任期最长的校长非蒋梦麟莫属。从“五四”运动后起代蔡元培主持北大日常工作,至1946年正式离开北大止,除了中间有几年因工作变动短暂离开北大外,蒋梦麟前后为北大奉献了二十余载的青春岁月,其任职时间之长,在北大百余年校史上可谓是绝无仅有。
1919年初,从美国学成归来的蒋梦麟被聘为北大教育系教授兼总务长,成为北大校长蔡元培治校的得力助手。“五四”运动爆发后,蔡元培被迫离京南下,蒋梦麟临危受命,以代校长的身份代理北大校务。此时的蒋梦麟不过30出头,他“谨守蔡校长余绪”,坚持“学术自由、教授治校,以及无畏地追求真理”等三项治校准则,全面主持北大工作,也从此开始了他长达近二十年之久的北大之缘。在主持北大工作的第二年,蒋梦麟就提出不能满足于国内一流、应追求国际地位的北大远景目标,开始了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竞争之旅。
1930年12月,蒋梦麟辞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一职,正式出任北大校长,并一直到抗战结束。在长达15年的校长任上,蒋梦麟借鉴美国的大学教育制度,追求高等教育的正规化,开始了北大教学和科研制度的改革。提出“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口号;实行教授专任,推行学分制,授予学位,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等。同时针对北大因崇尚“大度包容,思想自由”的“精神特点”而滋生的“纪律弛,群治弛”的负面效应,蒋梦麟全力以赴,致力于“整饬纪律,发展群治,以补本校之不足”。在执政北大期间,蒋梦麟科学务实、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精神人所共知,为选聘优秀师资,他曾授权文、法、理三学院的院长放手“向全国挑选教授与研究的人才”,而自己则承担辞退旧人这种得罪人的事,此举深受胡适好评,胡适赞其为是一位“有魄力、有担当”的校长。正是在他领导下,才使得北大在政局动荡的战乱年代依然保持了教学科研的稳步上升,堪称奇迹。可以说北大成为中国一所现代性的大学,蒋梦麟功不可没。
毋庸置疑,北大首任校长蔡元培于北大的意义居功至伟,但从开始北大现代化的角度看,作为接替蔡元培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同样意义重大。可惜的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蒋梦麟却受到了历史的冷落,甚至在北大校庆活动中,居然也很少见到蒋梦麟的名字。直到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前夕,旨在“以此来纪念北京大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和贡献”的《北大校长与中国文化》(修订版)一书才有了关于蒋梦麟的纪念文章。对于蒋梦麟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的现状,北大校史研究专家陈平原曾明确表示:“很可惜,在大量有关北大的出版物上,蒋校长的地位相当尴尬……”
然而,蒋梦麟似乎并不在乎时人的评价,更不关心所谓的名利。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一次北大周年纪念会上,蒋梦麟曾和傅斯年戏言说,蔡元培、胡适两位北大校长是北大的“功臣”,自己只不过是北大的“功狗”而已。这也许体现出北大校长蒋梦麟幽默大器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