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晚年为什么谢绝所有的人?这就是答案。她是不想把自己的窘迫昭示于人,而绝不是像传记作者猜度的那样,她性格孤僻封闭,害怕有人来扰乱她的宁静。她几次想与友人晤谈,然后又以种种理由推脱了。这种想见人,又怕见人的矛盾心理与她常年对自己形象面貌的自卑感非常一致。她的真实生活太贫困了,她连长途电话都付不起,食物是超市里最便宜的快速冷冻食品。她不想让她的朋友们来“可怜”她。张是“亮烈难犯”的奇女子,她最烦的可能就是别人来怜悯她。她是希望人们照顾她的作品而不是她的满脸皱纹和一生的辛酸。
关于张爱玲在晚年有可能是无家可归的,在各个不同的传记中都有这样的记述:“在80年代以后,张不停地迁居,并使她的健康受到很大影响”在美国不停地迁居只意味着一件事——无力缴房租。还有,她曾经一度丢失了手稿和所有证件,连身份证都丢了。什么样的情况下,会连身份证都丢了呢?
张爱玲连葬礼都是自己掏的钱。张爱玲在死前一年刚获得《中国时报》“特别成就奖”5000美元。张的朋友用的还是这5000元钱在玫瑰岗给她安排的火葬。张死的时候都是清清白白,不欠人间一丝一毫。不像苏格拉底,临死还喊着:“活着——就意味着长久生病;我欠阿斯克利匹奥(Asklepios)一只公鸡!”苏格拉底还记得欠他的医生一只鸡呢!
张爱玲晚年没有创作,我不认为是一件憾事。作家的写作生命长短不一。长寿的如歌德、萧伯纳,短命的如济慈(Keats)、拜伦。有的虽然活的的长久,文章却是越写越烂,比如丁玲、郭沫若等等,这些作家在写完成名作以后,文学生命就已经结束了。可他们不甘心,一写再写,越写越不像样。张爱玲算是在该停笔的时候停笔了,不像他们,出了名以后就胡说八道。张爱玲应该算是幸运的,她写够了。在大约8年的黄金创作期内,她写了30部中长篇小说,两部散文集。有这样的成就,何至于如此悲观、困顿?
问她还想转世再来吗?永不!她说。
不知有没有人注意张爱玲写的这个笑话:
最近听到两个故事,觉得很有意思,尤其是这个,以后人家问句太多的时候,我想我就告诉他这一只笑话。德国的佛德烈大帝,大约是在打仗吧,一个将军来见他,问他用的是什么策略。
皇帝道:“你能够保守秘密么?”
他指天誓曰:“我能够,沉默得像坟墓,像鱼,像深海底的鱼。”
皇帝道:“我也能够。”
(张爱玲《秘密》)
“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每当我想问她的生活和晚年的情形,我就想到她讲的这个笑话。张爱玲讲的话都有点张力,难怪她姓张。她不讲,我也就不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