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商籁新声(7)

文本的肉身 作者:江弱水


有很多作者认为,应该对十四行诗的形式加以变通,这样才叫中国化。他们拿十四行诗进行试验,却似乎只以这特定的行数为唯一的约束,结果呢,“我们在各种印刷品上看到的,大多是些被破相的、被致残的十四行”对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产生的绝大多数十四行诗,有学者归纳如下:

这些“自己的十四行”的共同特点是:a、借用每首十四行数,有时也借用分段法;b、借用十四行容情和固情的特点,大多写得单纯,诗意绵延而下;c、诗行的长短和音组音数均不限,自由为之;d、诗韵随意,有的甚至写无韵的十四行。

如果一首十四行体只需要符合一个条件,即写满十四行就成,岂非弱智?等到这些枉担十四行诗虚名的东西出现,我们也就发觉,假若能够约定俗成地使用“商籁”的译名,反而可以从根本上杜绝那种望文生义的理解。

当然,也有不少人是真诚地探索十四行诗的中国化,但是,他们往往陷入了两大认识误区。首先,有不少人坚持古典诗的传统做法,将其十四行诗只于偶行押韵,并且往往一韵到底。他们总认为一韵到底是古典诗词的常态,并且说:

我国古典诗词和民歌,绝大多数一直采用“单交韵”即隔行押韵,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以及随韵。只有极少数在历史上(例如唐五代词)偶尔出现过“抱韵”的例子。按照我国现代汉语的特点,单交韵(AAOA或XAOA)即第二、四行相押、首行可押可不押,第三行一般不押韵,这种韵式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随韵(即每两行押一个韵)也还是受欢迎的。

一韵到底和隔行押韵,单就古典的韵文而言是符合实情的。但是,世易时移,情况也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也不能“只认识到一韵到底的一贯性,而认识不到它的单调性”再说,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基本上以四、五、七言建行,故隔行押韵,虽疏仍密;现代汉语以双音节为主,一行诗动辄十字以上,若仍然沿袭习惯做法,韵脚就会显得太松散,起不到连接与呼应的效果。这才是现代汉语新的特点,当然不能以所谓喜闻乐见为托辞。

其次,有人拿十四行诗当自由诗来写,也有人仍然追求字数的整齐划一,以为这才是严整的格律。殊不知从闻一多到卞之琳,都已经对现代汉语的基本因素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分析,探讨并总结出符合其本质规律的建行条件,奠定了以“顿”(或称“音尺”“音步”)的均齐为主要特点的现代汉诗格律基础。以二字顿和三字顿为主体,辅以一字顿和四字顿,适当作参差又均衡的调配,诗行不求字数划一,而需顿数均齐,就可以组成既严谨又充满弹性的诗节。事实上,这一套从理论到实践都已经相当成熟,可是还有那么多人不予理会,实在令人遗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