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元虽是从外行转来从事新闻工作,除了个人主观的努力之外,也应该说《新华日报》是一个非常好的团队,是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的集体。这个集体对从业人员思想政治和业务有严格的要求,也提供持续的培训,嵇元就是组织安排又去南京的大学进修了三年新闻传播专业。凡是在新华日报的年轻人,如果能工作较长一段时间或能做到退休的,只要主观上努力的,基本上都能有所进步。嵇元就是在报社入的党,评上了副高职称,当了站长,作品经常得奖,也多年评为先进(十佳),成长进步的历程一路走高的脚印很清晰。报社里有大批优秀、认真、负责的领导、编辑和记者前辈及同行,对嵇元的业务严格要求,稿件常常是一个字一个字抠,非常计较,这是报风所然,自然对嵇元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大有好处,他来新华日报后写作水平的提高和视眼的开拓是明显的。同时,报社领导多次率领报社优秀骨干组成特派采写组到苏州采写重点报道或重大报道,这种“战役式”报道对嵇元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起了很大的正面作用。正是日常工作中编辑部对嵇元的严格要求,领导、前辈和同行对嵇元的辅导带动,使嵇元从一名新闻外行成长为内行,今天方能写出百多万字的书。如他不在报社30年,可能写万把字都会很吃力吧。报社文字记者的一大特点,是用词严谨,平时写文章需要挤干“水分”,我看这部书稿,虽然说字数逾百万,但可以讲还是体现了省级报纸一位老记者的文字水平,流利、干净、有“干货”。现在有人说纸质媒体受多媒体挑战正走向衰落,但嵇元这部书稿恰恰证明了,培养写作人才,写出一流稿件,可能只有纸质传媒才能做到最好,这也是纸质媒体和其他电子等传媒相比所具有的优势。
嵇元这部书稿,引用材料之多,出乎一般想象。一方面,这是嵇元平时喜欢看书,长期的阅读积累,使得这部书内容厚重。但另一方面,我发现这部书里引用了大量内部资料、非正式出版资料。这些内部资料又分成三大部分,一是档案,二是地方志材料,嵇元在写作时显然得到这两大块材料的支持;三是内部出版物、内部文件和内部资料等,获得这些材料应该说是驻站记者的优势。记者在日常采访中,采访的党政机关、有关人士,会提供一些资料,这些资料大都没有出版;许多乡镇、行业,会出版一些读物,这些读物也不是正式出版物,从资料的角度来讲,这些内部的资料,数量少、又稀见,一般人不易得到,嵇元作为记者平时有获得之便利,加上他自己注意积累,写作时这些材料通过适当利用,就能使得这本书显得有独特性。这倒让我想起唐·韩愈《进学解》中所说的,“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用于形容嵇元这部书中引用材料之多、反映出他平时对材料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勤于积累,倒也有点合适,但更主要的是一种平时阅读的厚积薄发——而平时多看书、多留意收集材料,正是新华日报记者的基本功之一。对读者来讲是这本书很耐读,但我却从嵇元这部书里体味到我们新华日报的报风,因此我是很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