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苏州,自然要讲到苏州人。
细想起来,“苏州人”的概念似乎有点模糊,好像需要有一个科学的界定才能说得清楚。什么是关于“苏州人”的内涵、外延、定义之类,要搞得非常严谨才有说服力,在下不才,没有这个能力,姑以街谈巷议这一等级的水平来说说自己的浅薄看法。
吴和苏州
以前大家都知道,位于苏州市区中心的苏州老城是从春秋吴王阖闾时所建的阖闾大城演变、发展而来。苏州市委宣传部前副部长(过去是苏州地下党员)陆咸先生介绍了一些背景情况:
1951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参加苏州市政府召开的座谈会时,对当时的苏州市长汪东年说:“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时物,其次为成都,则战国时物。其所以历久而不变者,即以河道环顾也。”这一观点在国际上也得到认可。日本著名历史学家谷口满定的《苏州城的发展》一书,他在考察了中国一些古城的衰落和消失的情况后,这样写道:“在这一点上,苏州则不然。苏州自建立以来直到今日,城墙的构造和规模几乎没有变化。在中国历史上,像苏州这样的城市尚无先例。”美国汉学家施坚雅在《中华帝国的城市发展》一文中指出:“长江下游……地区城市体系反复重组,但该区几个大城市却没有一个趋于衰落。苏州就是个显著的例子。把1229年的石刻全图与1945年航空摄影图并列对照,足见城市非常稳定。城墙、城濠、街道与运河,都极其接近一致。只是城门的数目与位置,可见看出略有不同。”(《略论苏州古城的水城特色》,为苏州吴文化研究会2014年的“苏州古城建城史研究”课题的论文之一)
苏州城从吴国阖闾大城在原址上发展过来,而且至少城市格局从南宋到1945年未有大变动,在这一城址上的历史,反映的就是苏州和吴的关系,是血脉和文脉延续的关系。苏州人,还有其他人、包括国际上的研究者,都是这样认为的。两千多年来,都没有疑义。
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问题了。
一是有个苏州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倡说春秋的阖闾大城建在今天木渎到光福一带的山陵区域里(距离大约从今天苏州古城的西城墙往西,直线距离10公里以外),并说今天的苏州老城区(或叫姑苏城)是东汉王莽时期始建。此说的要害是吴都和苏州没关系。后来有学者“完善”成苏州城是战国中期或秦汉时形成,但仍然割断了吴和苏州城的关系;
二是无锡在某段时间以吴都八百年自居,将东西长2100米、南北宽1400米、面积仅2.94平方公里的城堡遗址说成阖闾大城(其实一半遗址属常州),搞了一些活动以扩大影响。无非是想营造出一个新观点:吴文化源自无锡(无锡过去宣传自己建于汉高祖五年(公元202年),其实无锡这个地名直到汉武帝灭南越后才有,《史记·东越列传》中载:“东越将多军,汉兵至,弃其军降,封为无锡侯”,见《汉书·卷九十五·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东越作东粤,这是无锡这个地名首次见于两个权威史籍)。
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有苏州以外的学者这样总结说:吴国创始人、商朝末年的太伯、仲雍奔吴与句吴的历史、文化无关;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撰述《吴太伯世家》时,对史实的考辨并不一定准确;苏州市区是战国中期以后逐渐形成的城市,与吴、越都城有关的传说如泰伯庙、锦帆路、胥门、伍子胥祠,甚至虎丘的吴王阖闾墓传说等等,都是秦汉以后人的附会,误讹最甚者为《越绝书》和《吴越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