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他委托自己的老搭档——刚刚被“解放”出来工作不久的薄一波,在北京召集一些过去搞过钢铁的人研究宝钢建设问题。陈云请姚依林转告薄一波:总的原则是:宝钢要搞,但要脚踏实地地干,不要搞得太急,要一步一步来;当然在执行过程中,可能还会有些变动,但不是不要搞钢铁,也不是是否下马风的问题,而是怎么才能把钢铁搞出来。
陈云还坦率地说:“要承认我们搞财贸后勤有经验,搞大工业还是不行。”
薄一波按照陈云的意见,于5月下旬召集王鹤寿、吕东、柴树藩、宋劭文、沈鸿、安志文、唐克及冶金部有关负责人开了一个星期的座谈会,专门研究宝钢建设问题。
薄一波在会议开始时说:“宝钢建设是件大事,需要大家议论议论。这次想多找几个同志谈谈,多议几次。谈完后,提出个意见,帮助陈云同志下决心。”
薄一波还透露了陈云的态度:“他的意见是要避免过去那种折腾。为了把这件事搞好,把钢铁生产真正搞上去,希望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教训,设想一下。要好好吸取50年代我国建设156项和后来大炼钢铁的经验,搞好综合平衡,还要总结武汉钢铁厂和马鞍山钢铁厂等的经验。”
参加北京座谈会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谈了自己的意见。从总体上看,有这么一些观点:(一)引进项目一定不能孤立地搞,要有长期计划,要有计划按比例,搞综合平衡,既要讲农、轻、重等各部门的综合平衡,又要讲工业内部的综合平衡,还要制定技术政策,把各方面的科技专家集中起来搞;(二)引进工作重点要考虑引进制造技术,要讲求质量、技术、品种,要通过引进技术,把自己的技术水平搞上去,在引进的同时,要改造自己的机械工业,改造现有的企业,使之提高水平,更新换代,不能指望从国外买现代化;(三)根据以往的经验,在某一时期内“以钢为纲”可以,但不能长期如此,更不能“以钢唯一”,也不能先定一个钢的指标,然后才考虑其他;(四)宝钢的进度问题,要按实际情况办,该退的退下来,技术上请外国专家帮助搞,时间可以搞长一点,比如到1986年、1987年行不行?(五)做事情、想问题,要集思广益,不要从行政命令出发,要避免过去那种折腾,不能“摇头容易,摆尾难。”
北京座谈会议论的结果,大家对要通过建设宝钢,把钢铁工业搞上去这一点,分歧并不太大,只是在如何搞上去方面有些不同看法,在快和慢、多和少的问题上有不同意见。
座谈会初步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宝钢第一期工程已签订合同,可按合同办,不动了;第二期能否重新考虑,把大家所担心的问题尽可能都想到,把困难看得多一点,搞得更稳当些,要把工艺、制造、技术都买进来,尤其买进制造技术,把自己的机械工业带动起来。为此,要花钱请专家,在建设时间上可以耽误一点,进度可以推迟一些。
会上,大家对领导体制、引进体制和外贸体制提出了一些意见,认为现在的外贸体制确实死板,不太灵活,应该想办法搞得活些,应该有立法。有同志还提出:“应成立机械工业委员会,把国内的力量统一组织起来。”
这次会议的意见,后来经过归纳、总结,由薄一波向陈云做了详细汇报。
在委托薄一波召开北京座谈会前后,陈云也在反复思量宝钢建设项目问题。5月中旬,陈云在杭州看到了由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谷牧批转的国家计委、经委、建委、冶金部、外贸部、一机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向财经委员会和国务院提交的《关于宝钢建设工作安排的报告》。报告明确主张,宝钢应该上马,而且预计1984年全部建成。报告还有一个观点:宝钢建设要调减外汇投资,增加国内投资,立足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