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一/彭玉平(3)

清代岭西词人群研究 作者:李惠玲


惠玲的这部书稿,在博士论文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读来令我欣喜。相较当初的博士论文,至少有下面这些变化:一、源流脉络更清晰了。书名虽限于“清代”,但清前的岭西词史也作为背景被简略勾勒出来,由此而进入清代的研究,才显得自然、自如。二、群体观念得到了强化。梳理一地词学的发展,当然有多种写法,但选择一种写法的依据需要切合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清代岭西词学的快速发展虽然有着地域的不平衡现象,但不平衡中的群体现象却是非常突出的。所谓“岭西宗派颇纷”,惠玲抓住这一特征,以时序、群体结合的写法来彰显岭西词学的进境,确实可以最大程度地呈现出岭西词学的原生形态。三、丰富了词学研究格局。惠玲将词史、词论、词选、词籍校勘等分别纳入到相应的时段和群体中,从而显出不同时期的词学特色,在呈现岭西词学整体面貌的同时,也注意阶段性和地域性的差异。四、并重同一群体之间的趋同性和差异性。趋同性是若干词人构成“群体”的前提之一,而差异性则是该群体中所包孕的个性差异。文学之事,原本无所谓绝对的同,人心不同其异如面,而以直探人心为宗旨的文学自然也会千差万别。惠玲的笔触自觉地在群体的异同之间游弋,也可见其学理之缜密。

我总觉得,惠玲对词学的痴迷,应该也是得岭西江山之助的。2012年,我曾应邀去惠玲任教的广西民族大学主持论文答辩并做了一场学术讲演。工作之余,惠玲陪我去了中越边境的德天大瀑布,一水跨两国,奔涌而下,真是气象万千,这不由让我想起了词中的豪放之境。随后我们一路驱车,又饱览了车窗外明仕田园的白水漠漠、青草漫漫和山形妩媚,让我意想色飞。而左江上的船动景移,山水美景、花山壁画次第扑入眼帘,也令人顿起“无限江山”之叹。这不就是词境吗?“无词境,即无词心”,而此词境正是锻炼词心的绝佳之地。临桂况蕙风曾说:“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所谓“万不得已者”,正是因风雨江山而自然触发、无法克制之种种联想。

我不知道常在岭西天空下行走的惠玲是否也常有这种“万不得已者”萦绕在心头,但我知道惠玲心中的“海棠桥”一直是在的。因着这魂梦所系的海棠桥,惠玲才一路捧着词卷走到今天。岭西词学也因此有了新的篇章。

2015年2月4日立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