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而枯寂的心也期待着爱情。她正在暗衬:二十二岁了,写爱情小说却没有谈过恋爱,读者知道了,不好的。胡兰成就来了,不幸得很,这段感情却又这么破絮沾泥似的。她从来不曾完整地拥有过他:当时他有两个妻子(据说一个疯了),还有一些所谓的情调故事。就算张爱玲可以将他从前的女人们看成鬼影子假装视而不见,心底其实十分计较和在意。所以胡兰成的离婚和他俩随后的结婚,张爱玲真是打心眼儿里欢喜。
无奈地,她总是需要跟别人分享他。胡兰成动作飞快地拈花惹草,可恶的是竟还要喋喋不休地跟她讲起他的野草闲花。他是炫耀还是骨子里的自卑呢?张爱玲从小受过训练,大家闺秀的行为举止要云淡风轻,遂尽量淡然自若地听着,鄙夷于他们村俗的打情骂俏方式,却又被矜持和骄傲捆绑,不能由着性子村俗地扇他几个耳光。然而,她到底跟寻常女人一样,有副血肉之躯,会痛会伤又敏感,“那痛苦像火车一样轰隆轰隆一天到晚开着,日夜之间没有一点空隙”。
就算在他们最好的时光,张爱玲也看得穿胡兰成的自负、虚荣与虚弱;后来她更是跟他决绝地分手,从此不闻不问。她跟友人的通信,都只用“无赖人”指代他。不过,张爱玲终其一生都在咀嚼那段短暂婚姻的点点滴滴。比如,胡兰成在《今生今世》写他逃亡时张爱玲寄钱给他,张爱玲在《小团圆》里却也很详细地讲述,之前胡兰成拿回不少钱交给她;她也写胡兰成最后离去时,自己临别赠金,包括后来还寄去一笔写电影剧本的稿费。
胡兰成曾说张爱玲能够破坏佳话,所以写得好小说。很多人觉得《小团圆》这么写,也是“破坏佳话”的大手笔——在她,并非对胡兰成余情未了。只是因为胡兰成曾经给过钱给她,她如今不过是还钱而已。
我以为,钱这个细节之所以耐人寻味,就在于胡兰成当时曾经对她说过一句:“经济上我保护你好吗?”张爱玲固然需要钱:因为母亲供她念书已属不易,学费之外她尽力省俭,所以一向拮据;自己靠写作谋生后,尽管作品畅销,但版税收入毕竟有限,又害怕高产了写滥;还计划着还母亲的钱。然而,他们短暂的婚姻从来不正常,要么残缺,要么地下。所以她比钱更为欠缺的是寻常夫妻居家过日子的世俗模式。胡兰成拿钱回来给她时,张爱玲表面上调侃他这是资助作家,心底享受到的其实是男人在养家糊口的意味和丈夫顾怜爱惜妻子的家常式甜蜜。“爱玲的书销路最多,稿费比别人高,不靠我养她,我只给过她一点钱,她去做一件皮袄……她心里欢喜,因为世人都是丈夫给妻子钱用,她也要。”
所以,她要坦然地用“自家的”(包括丈夫给的)钱去还给母亲(外人)。一旦感情断绝,胡兰成也成为外人,钱自然要还给他,从此两不相欠。张爱玲说过:“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迴,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这些琐细的、复杂的回味,也算那点曾经在过的“什么东西”吧。
温情、安全感之于张爱玲,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所以,苍凉成了她的主色调。当然,并不是所有在成长期浸泡过冰水、苦水的人,都必定凉薄、警觉。只不过,她的故事就是这个版本了。
最是寂寞女儿心。这个浅露的标题怎么适合拿来搭配张爱玲呢?不知道为什么,看完《小团圆》突然就想起这句歌词,而且,竟也想不起拿别的什么去替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