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中不少人物的发明创造增进了我们人类生活的福祉,有些发明甚至夯实了当代乃至今后的文明。而我们清楚地知道,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仍在加速度地升级换代,无论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被裹挟或被邀请到技术文明的洪流中去。有对VR 技术有感知的华人感叹,如果发展中国家落后的人民仍无个体自觉或文化自觉,那么在VR 来临之时,他们将只会见到一个“由全息立体技术所建构的古罗马斗兽场虚拟实境秀”,他们的命运注定是供某个阶层娱乐的角斗士。类似悲观的言论时见于移动互联网上,一些发达社会的有识之士也对技术的前景忧心忡忡。但读过本书的人或者能够消除这一忧虑,因为本书大部分人物的言行足证他们在努力安顿世道人心,在兼济天下,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越来越闪光并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福利。
对世界本质的理解不是来自当下的事件,而是源于我们对世界史的认知。关于世界史,我们又不应把它分割成为某种观念的历史,而应该立足于人的目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世界史,只要他立足于人和人类的目的,他就可以超越教科书式的、学院式的历史叙事,而形成他自己的世界史观。民族、国家、文明间形格势禁的历史叙事只是一种方式而已,世界史应该成为人的历史。就如本书收录的一则世界语的创始人柴门霍夫的故事,柴门霍夫年轻时发现,真正含义的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俄罗斯人、波兰人、日耳曼人,犹太人等等。他深受折磨,下定决心,“待我长大成人,就一定要消除这一灾难。”
我的朋友曾经感叹,从非洲走出的智人经过了几万年的疏离和较量,他们的后代今天在网络世界里握手联谊,他们能消除彼此间知识的不平等吗?他们能消除彼此间心性心量的不同吗?事实上,年轻一代人早已在实践这一人类的情怀或目的。
再次重读本书内容,让我想起《金刚经》里的句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一个人为什么听闻那些遥远地区的人物言行,因为那些人物言行是我们在荒芜的人生社会中有幸“得值”的诸佛,是我们有限而局部生存中难得的“空谷足音”,需要我们“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释迦牟尼佛还说,“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这是信言的语!而我们今天知道,佛陀的“得值”经历,是他演说佛经的资粮;受持读诵者有福,但受持读诵者更应该同情并成为无空过者。阅读本书,有心人将会发现,其中绝大部分人物的人生没有耽误,他们没有浪费造化赋予自己的才华,他们善用了这些才能,而不同程度地贡献于人类文明,从观念、产品、模式、生存本身等多维度加持了人类,惠及当时、今天乃至后世。
也因为这样的原因,再版时把“一个时代的世界史”置于人名简介中附录上来,让我们了解曾经一个时代的世界印象,其中的妖魔化语言可笑可叹。这样多维度的得值,理解一个时代的烙印,我们所谓的“山寨生活”才不算空过。
是为序。
——余世存
2016年4月写于“世界读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