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师缘与书缘(1)

一切皆有可能 作者:戴建业


这本随笔中的绝大部分文章,有的先后发表在《读书》、《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华中学术》等报刊杂志上,有的分别收在中华书局、上海古籍、中国社会科学、长江文艺、华中师范大学等出版社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专著中,谈的对象不外乎师生和书本,用的体裁基本上都是随笔。所谈既非一人,所论又非一书,所写更非一时,今天这些随笔能结集成书,多谢海南出版社总经理万胜博士的盛情雅意!

就像副标题所标示的那样,本书集中笔墨于“论学”——论师友治学和自己求学。论学的主要内容自然是师与书,对于学生和学者而言,成天打交道的无非是老师、同学、同行和书本。无论求学还是治学,与同学或同行交流固然必不可少,但在起步阶段师缘和书缘可能更为关键。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时,曾说过一则名言:“读书并不一定能使人善于思考,但通过与善于思考的人交流,通常能使人变得好学深思。”这一点我们古人早已有言在先,战国时孟子就强调“亲炙”,朱熹说“亲炙”即“亲近而熏炙之也”,也就是要亲自接受老师的教育和熏陶,所以后世常说“亲炙弟子”或“及门弟子”。“亲炙”不仅能听到老师“言传”,还能得到老师的“身教”。晋人认为“身教”重于“言教”,《世说新语·德行》载:“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教儿”重在“身范”而非“言传”。

这既是个拼爹的时代,又是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因此,好爹妈和好老师都很重要。可有什么样的爹妈是上帝的安排,全由不得我们自己做主,因为爹妈在生下自己的儿女之前,谁都没有征求过儿女们的意见。有什么样的老师则一半出于偶然,一半由于挑选。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就是孟子的母亲为培养儿子三次迁居,最后才迁到了一个“名校”旁边,总算让孟子有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现在名校旁的“学区房”都是天价,很少父母有能力像孟母那样“三迁”,父母们为儿女择校费钱费心费力。进了名校还不一定就有名师,因而择到了好学校又要挑好班级,好班级里才会配上好老师。择名校主要凭经济实力,挑名师可能还得拉关系。除非你自己很有实力,或者是你家庭很有实力,否则亲炙于名师就不那么容易。不过,有幸拜到名师要好好珍惜,无缘就教于名师也不必丧气。孟子说无缘亲炙还可以私淑,亲炙名师需要各种条件,而私淑名师却没有任何门坎。孟子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他做不成孔子的门徒,便暗自以圣贤们为师。

如今私淑名师无疑比孟子那个时候方便得多,春秋战国时的名师生前并无著作,先秦诸子大多由弟子整理附益而成,有些甚至只是先生的谈话记录,而我们今天随时可以看著名学者的专著、文集或视频,还可以坐在家里听哈佛、剑桥等名校名师的公开课。现在不仅能私淑某一个名师,而且随时能够转益多师。譬如一门文艺理论原理课程,校方通常会安排不同老师讲同一门课,我们不妨先听听国内老师如何讲,再听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名校名师如何讲,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择善而从。这样可以先学好某一家的理论,然后再参透其他名家的学说。我们上大学时的学习条件,好过如今已七十多岁的师长辈,眼下在校学子的学习条件,更为我们这一代人所望尘莫及。不怕你没有学习机会和条件,只怕你没有学习兴趣和动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