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月神后裔”的金色城堡(2)

去印度,与诸神同行 作者:小重山


巷弄狭窄,行走期间,宛若迷宫,只见一线天空,好像四围都有回音。旅馆、庙宇、店铺、美容院、工艺坊,色彩艳丽,琳琅满目,似乎动态的博物馆。如果碰到神牛当道,则不得不将其掀到边上再行通过。

事实上,如果没有碰到神牛,才是怪事。牛是印度的圣物,街头最常见的是“瘤牛”,即肩上长着“驼峰”的公牛。人如果长成这样,就是“背锅”,而牛则意味着具有超强的生殖能力。印度河文明遗址出土的两千多枚印章中,许多图案为雄性生殖代表的神牛。湿婆神的坐骑南迪(Nandi)就是公牛,证明以公牛为代表的生殖崇拜在印度河文明中根深蒂固。

然而,很多印度学者认为,早在3000多年前,印度教徒是吃牛肉的,后来发现牛最具有奉献精神,于是不再食用牛肉,而且对牛敬若神明。吠陀时期的印度教典籍明确规定,禁止杀牛和禁食牛肉,对牛要顶礼膜拜。之所以厚待牛,主要是因为吠陀时期的游牧民以及后来几代游牧民的生活严重依赖牛,牛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牛奶,还能充当耕田和运输的劳动力,即使是牛的粪便,也能当作生活燃料。久而久之,形成了印度独有的“圣牛”文化。

住宅或者店面的墙壁上多甘尼夏(Ganesh)的画像,相对于湿婆、毗湿奴、甚至哈奴曼,象头人身的甘尼夏更为可爱。其常见形象有四臂,分执小斧、莲花、果盘,还有一只手掌直立,掌心绘“卐”字符,长鼻子上粘只水果,浑不在意脚下偷果子的老鼠。手头那把小斧头,似乎专为小朋友设计的玩具,根本不像兵器。

突然记起《伊索寓言》,庇护神赫尔墨斯想知道自己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便化作凡人试探,在雕刻店看到自己的雕像,问多少钱。雕像者答:“假如你买了宙斯和郝拉的雕像,这个算添头,白送。”我想,在印度,甘尼夏的雕像一定最贵。

甘尼夏是湿婆和帕尔瓦蒂的孩子,家庭守护神,善于清除障碍,能协助信众接近其他神祇。印度教在结婚、朝圣、出门、拜师、升学、开店等各种仪式之前都会祭拜甘尼夏,小朋友常在考卷上写甘尼夏真言,以求庇佑,文学青年也会向他祈求灵感。反正,世人总相信甘尼夏会带来幸运和繁荣。

据说,甘尼夏出生时——有说是帕尔瓦蒂用身上的污垢捏出来的,湿婆正好远行。回来时门口的小屁孩不让他进去,一怒之下砍掉了孩子脑袋。妻子帕尔瓦蒂撒泼打闹,非常难过。湿婆知道原委后,赶紧寻找甘尼夏的头颅,遍寻不见,就顺手砍掉离得最近的大象头装到甘尼夏脖子上。甘尼夏复活,就成了现在的模样。另一说法,甘尼夏是帕尔瓦蒂捡来的孩子,不明就里的湿婆见他尊帕尔瓦蒂为母,以为老婆不贞,怒砍甘尼夏头。故事的结局都一样,甘尼夏终是逃不过象头人身的命运。

古堡里面有七座相互连接如迷宫的耆那教(Jainism)神庙,由当地富商建于12至16世纪。远看像天然的钟乳石,近前才知是工艺复杂的雕刻精品,暖色调的作品让人叹为观止。顶上挂着白纸幡的尖塔鳞次栉比、遥相呼应,仿佛诸神在那里坐而论道。据说,庙里供奉着耆那教的祖师和象头神甘尼夏。与印度教神庙不同,耆那教供奉的雕像多为祼体,大概代表了美丽和肉欲在人类生存中的重要性。

耆那教是印度的古老宗教,有其独立的信仰和哲学。“耆那”(Jain)意谓“胜利者、修行完成的人”,该教尊第24祖笩驮摩那(Vardhamana)为创始人,据说,他比佛教释迦牟尼大30岁。教徒尊笩驮摩那为“大雄”(Mahavira),其生日为“大雄节”(Jayanti)。耆那教中心教义由大雄建立,认为理性高于宗教,正确的信仰、知识、操行才是解脱之路。该教禁欲,主张五戒:戒杀生、戒妄言、戒偷盗、戒奸淫、戒私财。教徒不信神,崇拜24祖,不做屠夫,不种庄稼,以经商和制造为主要职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