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5日 北京
认真解读孙悟空
昨天一到北京,我连家也没顾得上回,便直接来到了西游剧组在北京的驻地——60亩地,这是位于昌平北七家的一个影视拍摄基地,因为此处没有现成的名字,大家就用它的面积来称呼它。在60亩地,我第二次见到了这个戏的总导演张建亚。只见他略显疲惫,神情也变得严肃了,见了我也没有第一次那么客套。
怎么了呢?是我来晚了吗?
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我陷入了沉思之中。上部戏,已经成为历史了,在接下来的八九个月的时间里,我的脑袋里只能装着一个角色了——那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关于他,我需要好好思考一番。
小时候第一次接触《西游记》,是通过小人书。我还记得我曾收集了很多本。除了《西游记》之外,还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那时候,这些书是我最宝贵的财产,用个小木匣子收藏着,从不让别人动。我记得只有一次,堂叔生病了,我才挑出来上中下三本的《三打白骨精》带到医院去,偷偷地给他看(不过堂叔好像也不太喜欢,他也许是怕唐僧念紧箍咒,自己也会头痛)。临去宁夏入专业队前,我才把这些压箱底的宝贝都拿出来,转交给我老爸保管。
与很多孩子一样,在《西游记》里我最喜欢的也是那位神通广大、武艺高强的孙悟空。在很小的时候,我就怀揣着可以变成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梦想——成为可以拥有七十二般变化、腾云驾雾、逍遥自在的美猴王。
随着阅历的增长,对《西游记》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变化。《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本老少皆宜的读物,孙悟空在每个人心目当中都有所不同,又大致相同。平常,大家多是把它当成一个神话故事来看,但若从佛家的理论上来讲,它显然就还有另有深意所指。譬如,贪、嗔、痴、慢、疑是佛家的五大邪心念,孙悟空就代表了嗔,就是说他比较容易愤怒,目空一切,所以才要修炼,这是人生必然的经历。孙悟空的性格中虽然有傲慢、放荡、无忌的一面,但他一心向佛,最后历经各种坎坷,战胜了九九八十一难,保护玄奘一直到西天,取得了真经。
《西游记》原著对孙悟空的整个成长过程脉络交代得非常清晰,出世的时候是一只石猴,而作为一只超群的猴,他又有了变成人的向往,在拜师学成之后,孙悟空虽然摆脱了猴的束缚,但顶多算是个具有猴子性格的人,直到跟随唐僧西天取经,他才有所转变,最后实现由人到佛的飞跃。?
如此一来,对孙悟空的表演,就不能只考虑他的神通威猛、无所不能,更要从他的内心入手,充分了解其人物形象的心理特征,表现出一个更具人性的孙悟空。
哟,我怎么越写越像在写毕业论文啊?有点郑重其事了,呵呵。先写到这儿吧,因为暂时也就想到了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