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3日
这个孙悟空要怎么演
冶力关的天气还真冷,可能是因为雨天吧,白天的温度比重庆夜里还低,真有点两世为人的感觉。
今天又开了一天的创作会,几位导演和我们师徒四人一起讨论剧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台词的处理。同志们热情都很高,七嘴八舌地各抒己见。而这个问题,也让我陷入了深思。
在上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台词和反应要相辅相成。当台词和反应相辅相成时,才是细腻的表演。如果台词多,中间夹杂着反应,台词的速度就会慢下来。从学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国家话剧院,但开始参与的却不是话剧,而是影视剧组,而且都是以港台主创为主的剧组。
港台导演要求演员说任何台词的速度都要快一些,虽然这些要求和我在中戏所学的要求不符,可毕竟演员是要尊重导演的,也只好照做了。等到作品播放出来后,我发现台词快说也非常有可取之处,整场戏的节奏感会很强,增加了戏剧冲突,同时,快节奏的镜头在最大幅度上帮助了演员,在塑造人物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后来进入了内地导演担任主创的剧组,导演还是经常会要求演员把表演的过程拉长一些,也就是所谓的完成表演过程。有些剧本好的时候,确实能感觉到大部分的表演应该是拉长一点的。
而我认为,最重要的其实是要掌握一个度,因为尺度控制是十分难以把握的!要做到快慢适度、有张有弛,一靠多实践,二靠多观察。
对孙悟空这一角色的创作,也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六小龄童老师扮演的孙悟空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要在其基础上演绎一个全新的孙悟空的形象,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六小龄童老师有戏曲基础,他扮演的孙悟空是一个比较舞台化的孙悟空,有戏曲味的孙悟空。我的特长是会武功,是否可以表演出一个有功夫味的孙悟空呢?具体到表演上,功夫猴怎么表现呢?让猴子打长拳或者八卦掌吗?
人与猴之间的度掌握起来真的很难。孙悟空的成佛阶段是从猴到人再到神的一个过程,所以我想,应该把他演绎成一个极想变成人的猴。只是具体到表演的细节,度在哪儿?猴相多一点还是人的感觉多一些?抓脸、挠脸、手搭凉棚,这些具体体现猴子特点的动作要还是不要?对于这些,我一时还找不到答案。
与导演交流了几次我的想法后,导演也并没有给出我一个明确的指示。目前,还不知道导演心中孙悟空的形象是什么样的。我曾开玩笑地跟道具师要求,给我弄只猴来吧!道具小伙子倒是挺实在:“哥,那是国家保护动物,你要是真要,我就冒着进班房的危险去给你弄去!”
老版《西游记》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经典,它像一座竖立的山峰,我或许做不到超越经典,但我要努力自己在山峰旁边重塑另一座山峰!
我在脑海里摸索着猴子的特点:猴很机灵,身体、动作都很快,如果会说话,那语速也应该是快的。翻开剧本读了几句台词,不由得模仿起李扬老师的声音,感觉怪怪的。心里有些茫然,模仿永远走的是别人的路子,那我吴樾的路在哪里呢?
苦苦地追寻那冥冥中的美猴王,何其辛苦啊,忽然想起来几句诗来: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这里依旧表达的是接到角色后的狂喜状态,上文中已经着重表达了,不必太过重复]
[上面的日记已经宣誓过了,这里不用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