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离延安更近了(1)

河山阙:亲历抗战1937-1945 作者:董贻正 薛传钊


早在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7月1日,黄炎培、褚辅成、冷遹、傅斯年、左舜生、章伯钧等6位国民参政员从重庆飞抵延安,回来后黄炎培写成《延安归来》一书。由于这次参加访问的,都是社会著名人士,当时所谓的“社会贤达”;而且又是经过国民政府同意的,因此大家都认为书中内容可信度极高,2万册书,很快就销售一空。当时,在上海,凡是心系国事的人,很多都看过这本书,而且成为街头巷尾,家庭饭桌上的谈话主题之一。

除了黄炎培这些民主人士、社会贤达等人员的传播之外,一些杂志更具有战斗性。

抗战胜利后,从大后方重庆等地回来一大批“文化人”,他们同留在上海的文化工作者结合起来,办起了一批杂志。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唐弢、柯灵主编的《周报》,郑振铎主编的《民主》周刊,黎澍主编的《文萃》周刊;储安平主编的《观察》半月刊等。这些刊物基本上是以政论性文章为主,《文萃》《观察》也经常发表一些文艺作品。这几份刊物都是我经常看的。为这些刊物撰稿的有马叙伦、马寅初、周建人、许广平、郭沫若、茅盾、田汉、胡绳、吴晗、沈钧儒、臧克家等,还经常能看到乔木的国际时事评论。此乔木非在延安的胡乔木,而是在香港的乔冠华,笔名乔木,时有南北乔木之称,还有丁聪配发的漫画,都十分引人注目。这些刊物创刊时间大体在1945年9月到1946年9月,但由于其进步倾向,敢讲实话,国民党将其视为文化战线上的大敌,先后都被查禁。其中《周刊》《民主》都在出版一年左右就被国民党查禁,《文萃》《观察》也只存活了两年左右。但人民的声音是封锁不住的。

当时上海的文化界、出版界很是活跃。各种演讲活动,文艺演出很频繁。我曾听过郭沫若的诗朗诵——高尔基的《海燕》,当他以诗人的饱含激情的语调念出第一句:“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整个会场就鸦雀无声,而当最后那句经典的诗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结束时,更是激起全场听众暴风雨般的掌声。

人们都在期待着,让这猛烈的暴风雨把那些污泥浊水统统扫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