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热闹非凡的难民之家(1)

河山阙:亲历抗战1937-1945 作者:董贻正 薛传钊


我们一行终于到了广西东北角的八步,并在二姑母家落脚。

二姑母家只有姑父、表姐和我的小姐姐,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小姐姐薛传介比我大七岁,是我们家个子最小的一个。父亲因为家中孩子太多不堪负担,五岁左右就把她寄养在二姑母家中。他们一家本住在香港、广州一带。在广州工作时,由于日寇轰炸不断、时局不稳,才迁到远离大城市的这个山区小城里来的。这个小城是随着四周盛产的锡矿、钨矿等逐渐发展起来的。二姑父很快在一间侨商投资的利薄锡业公司内任经理。为了安排各地逃难来的穷亲戚们,二姑母在八步城里租了一间有二层楼的木板房,房间用薄板隔成一间间小卧室,仅能放进二张单人床,较大的就算是饭厅了,但晚上我们仍要打地铺住人。楼上是二姑母和我们全家住的,楼下是姑父的亲戚住的。因为人实在太多,吃饭时只能每人分一小碟菜,米饭由各人自己盛,管饱。当时二姑父要到矿区去上班,不常回来。其余都是“无业难民”,其中大部分是孩子,一时也无法上学,住在一起真是热闹极了。姑母虽是留美的教育博士,她也难以安排好这一大群大小不同、程度不同的孩子们,而且还要张罗十几二十口人的生活。她只能要求大孩子要带好小弟弟、小妹妹。年龄最大的是二姑母的女儿林明慧,她刚获得岭南大学历史系学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可直接保送英国剑桥大学深造。但因抗日战争而未成行。她负责教大家讲英语,“下课”时她还会给大家表演“草裙舞”,晚上则领着大家做西点。因为没有烤箱,二哥就带头用洋油桶改装,领着一些“小的们”,又敲又打地做了一个烤箱。大家听着“老师”的指点,按着“洋文”的配方,七手八脚地操作起来。做成后,一人只能尝“小指头”那么一点点,但大家都觉得十分高兴。因为做西点的原料匮乏,改由二哥带着大家做手工。表姐则为我们缝衣服。天气好的时候,表姐领大家到河堤上散步,会游泳的则带着改制的泳衣在河里游个够才回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