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11月20日,刚刚秋收完毕的胡祖伦家,又添了一个“九伢子”。
孩子诞生后第三天,按照作“三朝”的古老习俗,胡家请族人和邻里吃饭。孩子的堂房三伯父胡祖仪也来了,他是乡里出名的饱学之士,又是私塾先生,颇有声望。胡祖伦请胡祖仪给孩子起个名字。胡氏一代代族人的取名,从先祖建十公起,便按宗法传统,制定了字辈谱,即:云谦甫育,元奇志中;名成祖耀,德厚家行;千年远绍,万代恒昌。胡祖伦下一代是“耀”字辈,所以先头几个男孩的名字都带“耀”字。胡祖仪按照这个规矩,并且寄意这孩子必有大出息,于是引用了《诗经大雅文王》篇:“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和《易经》里的话:“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给这初生的孩子取名耀邦,字国光。
在这个贫困而多子女的家庭,小耀邦幼时的发育不算好。他的个头长得很慢;到了一般孩子都会说话的年龄,他却吐字困难,有些结巴。但他非常聪明,性格活泼。稍稍长大之后,他就常常随父亲和哥哥到山坡拾柴,或者到田里拔草。到收谷收薯时节,他更是奋力又背又扛,仿佛要跟大人比赛。他不贪玩,爱干活,伶俐懂事,所以深受喜爱。
胡氏人家虽然世代以农耕为业,但重文尚教以求知书识礼是他们的家风。胡氏宗族早就设有公益性质的祀田,由族长管理,收入大部分用于本族儿童的教育,成立了泮宫乐育会专司此事。胡耀邦的曾祖父胡名钟所倡立的“种桃书屋”,就由祀田支持,凡是胡氏子弟都可以免费进这个私塾性的学馆接受启蒙教育。1867年(清同治六年),种桃书屋的房舍被一场山洪冲毁,学馆就暂设在胡氏宗祠,仍然是由祀田的专款开支先生的“束脩”和学童的学费。
1920年,胡耀邦年满五岁,胡祖伦送他进种桃书屋“开蒙”。
胡耀邦很有灵气,模仿力强。入学之前,哥哥胡耀福放学回来,背诵课文,他听过几遍,就能跟着背起来。哥哥练习写字,他也拿根树枝蹲在地上照着写。现在入学了,他更是兴高采烈。他家离胡氏宗祠大约一里来地,他每天早早就来到学馆,抹桌扫地,然后就摊开书本温习,静静地等着上课。他学习很认真,专心致志,虽然有点口吃,但朗读起课文来却朗朗上口,简单的对子也作得快捷工整。他入学后第一次考试就考了个第一名,使他的老师、堂伯胡祖仪满心欢喜,也顿时使同学们对他另眼相看。
胡祖仪思想开朗,热心公益,注重文教,而又勇于吸纳新思潮。五四运动之后,他认为不能再用“四书”“五经”等陈旧学说教育族中子弟,于是积极创议开办新式学堂。在族中慎重商讨这个创议各个细节过程中,“种桃书屋”即将结束,新的学堂还没办起来,胡祖仪让儿子胡耀清带着六岁的胡耀邦到长寿村的琢玉私塾去暂读,那里的功课讲得扎实。长寿村距离苍坊村十多里路,好在有长他好几岁的堂兄照顾,胡耀邦的父母倒也放心。琢玉私塾的课程里有唐宋诗词,这又大大打开了胡耀邦的眼界,他对那些优美的、几近神奇的句子产生了浓厚兴趣。凭着他过人的记忆力,没有多久,就可以背诵许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