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尼克松的大量早期经历都已为人所知。1913年1月9日,尼克松出生于加州约巴林达市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附近的惠蒂尔市长大,这是一个来自印第安纳州的贵格会教徒在19世纪中期建起来的小城。早在尼克松入主白宫之前,一群记者便前往惠蒂尔市,试图寻找一些线索,挖掘“真实的”尼克松。他们采访了尼克松的家人、老师和邻居。虽然记者们并没有发现能证明哈罗所说的尼克松经历过一次严重的心理伤害的证据,但他们着实找到了大量证据,证明尼克松的童年生活的确压力重重。
经济上的困难是压力之一。尼克松一家在家乡经营一间杂货店,但生意并不景气,一家人经常为基本生计而奔忙。94不仅如此,一家人还经常笼罩于疾病与死亡的阴影之中。尼克松10岁时,弟弟阿瑟(Arthur)突然染病,不治身亡;20岁时,哥哥哈罗德(Harold)也因长年卧病,在几乎花光家里积蓄后,最终撒手人寰。
除了经济压力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压力。许多尼克松的传记作家都写到,尼克松的父亲和母亲为尼克松树立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榜样。尼克松的父亲弗兰克·尼克松(Frank Nixon)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脾气暴躁、喜怒无常,小学没有毕业便辍了学,后来做过几种不同的体力工作,但都没有做成。他对孩子实行体罚,对号称“美国政治的偏执狂风格”深信不疑,认为美国的不幸乃是腐败无能的政客玩弄阴谋诡计的结果。Richard Hosftadter, The Paranoid Style in American Politics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Knopf, 1965.
尼克松的母亲汉娜(Hannah)出生于一个较为殷实的中产阶级贵格会教徒家庭,读了两年大学,是一个颇有爱心、非常虔诚的女性,她的善举在街坊邻里间有口皆碑。在辞职前最后一天发表的那份催人泪下的讲话中,尼克松将母亲描述为“一个圣徒”,他说出了街坊们对她的普遍看法。
童年时代的痛楚可能导致的后果之一是让人消沉。但尼克松却成长为一个卓尔不群的人,他在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均十分优异,他积极参加辩论和戏剧活动,同时还抽95空帮助家里打点生意。尼克松在高中时的优异成绩帮助他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奖学金,免交学费,但由于家里难以承受必需的交通费和生活费而被迫放弃,他转而求学于家乡的惠蒂尔学院。尼克松在学院的优异成绩使他得到了杜克大学法学院的奖学金。在杜克大学求学时,他住在没有暖气的破旧房子里,同时打点零工,勉强维持生计。
1937年,尼克松从杜克大学法学院毕业,回到惠蒂尔城,开业当了律师。二战爆发后,尼克松转而任职于紧急情况部门,负责战时的物价监管工作。1942年6月,海军征召律师入伍服役,尼克松投笔从戎,成了南太平洋战区后勤保障军官。在为战友们争取给养的工作中,他足智多谋,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他还学会了玩牌,赢来的钱成了他1946年投身国会选举时的启动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