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师都伫立在风中(1)

替全世界去仰望 作者:林东林


看过一个帖子,说的是青年靠什么混日子,头等青年靠出身,二等青年靠关系,三等青年靠天资,四等青年靠努力,五等青年耍文艺,六等青年打游戏、穷游、看美剧。这是有道理的,出身是根本,没有出身你再能混也只不过是从五流六流混到三流四流,不可能进到一流二流。

回过头来看,近60年来我们犯过一个大错误:国家说阶级,社会讲出身,人人论成分。这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乱点鸳鸯谱:出身名门和大家的小姐嫁给根红苗正、祖上扛了一辈子锄头的工人,生了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家风沦落的汉子;大地主和资本家的公子被改造后娶了出身三代贫农、满脸满身都充满凛然正气的姑娘,生了一个江郎才尽、泯然众人矣的姑娘。

按正常的逻辑,这样的小姐和这样工人、这样的公子和这样的姑娘,是根本不可能相遇相爱在一起的,门第不对,家风不对,审美不对,而之所以造成了他们在一起,是时局乱点鸳鸯。

我爹妈算是躲过一劫,都是地主出身,我姥爷是国民党的保长,我爷爷是地主,所以我爹娶不上老婆——出身太坏,成分低的人家不愿嫁;所以我娘嫁不上汉子——成分太高,根红苗正的人家怕连累。最后我爹三十好几了还是单身汉,没办法,三家换亲,我姑姑嫁给了另一个老地主的儿子,那老地主的姑娘嫁给了我的二舅舅成了我的妗子,我妈才得以嫁给我爸才有了我。

盘根错节的姻亲关系,就这样由此建立起来了。据我爹说,我姥爷对这门亲事相当满意,他早就知道我爷爷林潜修的大名,我爷爷当然也很欢喜跟我姥爷胡成法当亲家,说是“家风相当”,老地主和老保长结亲家倒是其次,最重要是都是读书人家,姑娘知书达理,公子家风绵长。

这么说起来,貌似是在自夸,其实我的意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虽然我们家没出过大师、大家、高人、才士,但是我坚信一点:相似的景深才辈出大师,同样的世家才出牛人如牛毛,像春笋般雨后漫山遍野地冒出来,像竹子发根一支连着一支般,像兔子打洞一条连着一条。龙生龙凤生凤,天生的老鼠会打洞,我不是血统论或基因决定论者,但我相信家族和家风的力量。

譬如义宁陈氏家族,虽然最知名的是陈寅恪这座高峰,但他也是拔起于群峰并峙之中。

一部《辞海》,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四人分立条目,一家三代祖孙四人享此殊荣怕翻遍《辞海》也难再见。开山者陈宝箴乃清末著名的维新派人士,领湖南一代风气大开,其子陈三立与谭嗣同等并称“维新四公子”,诗文开同光体诗派,有“吏部诗名满海内”之誉,其长孙陈衡恪以画名世,诗书画印兼善多能,与鲁迅、杨怀中、齐白石、李叔同、徐悲鸿交谊深厚。

再譬如俞大维家族,两朝皇亲、三代翰林、三代部长,满门文武,分别效忠两大阵营。

俞家和曾国藩家族联姻,和清代大儒陈宝箴家族联姻,和蒋介石家族联姻。俞大维的母亲是曾国藩的孙女,表哥是陈寅恪,老婆是陈寅恪的妹妹,他们俩两代姻亲、三代世交、七年同学,同时又是那一代最好的读书种子,是吴宓眼中哈佛大学读书最多最有希望的两个人。之所以说“俞大维家族”,是“大”字辈承上启下,人才辈出,俞大维职务最高,从政时间最长,学问最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