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孝公决定发展秦国、实现一统天下目标的重要历史时期,商鞅作为法家思想的践行者,勇于批驳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政治势力的甘龙,反对因循守旧的思想,力谏秦孝公变法强国,提出“法后王”的著名论点,其革新精神就在于不循旧制,敢于创新。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能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真理。“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代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至于“天下之议”,“夫有离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属者,必见訾于民……论至德者不利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商鞅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对旧习旧制动大手术的革新精神为后代的政治改革家树立了一个榜样。
春秋战国之际,山东各国忙于改革,秦国却毫无动静。自厉公以后,秦国内部政治混乱,君臣关系极不协调,君主频繁地更替,躁公、怀公、昭子、灵公、简公、惠公、出子,数世不得安宁。
秦国国内有乱,无暇顾及国外。而邻近的晋国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一分为三。作为三晋之一的魏国,首先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改革,国力如旭日东升,迅速强大,轻而易举地夺走了秦国黄河以西的土地。秦国这种内部混乱、外部挨打的局面,直至秦献公继位以后才开始改变。
魏国因改革而强盛,使秦人丧失了河西之地,但同时也给秦人以启示。秦献公在位时,奏响了秦国改革的前奏曲。他于公元前384年下令“止从死”,废除野蛮的殉葬制度。次年又把都城从雍东迁到栎阳(今陕西临潼北),主要目的就是要夺回河西之地。
公元前375年,秦献公又下令把全国人口按十家为什、五家为伍的什伍制组织起来。这一改革有益于加强秦国的军事力量。经过20年的努力,秦献公终于使秦国恢复了生机,在他的晚年秦国两次大败强大的魏国。秦败魏后不久,秦献公就去世了。秦国全面改革的历史重任就落在了秦孝公的肩上。
秦孝公即位那年才21岁,他看到秦国因国力衰弱而丧失河西之地,看到秦国因落后而遭到诸侯的歧视,就决心要变法,要改革,要夺回河西之地。他即位之后,立即向全国发布命令,命令中说:“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孝公在这道历史上有名的求贤令中宣布,不论是秦国的臣民,还是外国的宾客,只要能提出使秦国富强的办法,不但给他高官厚禄,而且还要分给他土地,封君食邑。
秦孝公下令求贤的消息传到邻近的魏国,引起一个年轻人的注意。此人“年虽少,有奇才”,魏相公叔座临终之前曾向魏惠王推荐此人,希望惠王“举国而听之”,如果不用此人,就将他杀掉,否则如此奇才到了别国,将成为魏国的祸患。这个年轻人就是商鞅。
商鞅本姓公孙,名鞅,出身卫国公族,所以也叫卫鞅,因为他后来在秦国变法有功,被封于商地,故又称商鞅。公叔座死后,魏惠王既没有重用商鞅,也没有杀他。听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抑郁不得志的商鞅果断地离开魏国,来到秦都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