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四年,正是高太后时期垂帘听政时期,高太后垂帘后“以复祖宗法度为先务,尽行仁宗之政”,起用保守派大臣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范纯仁等,废除了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这时期的李清照父亲李格非处于事业上升期,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官太学录。他专心著述,文名渐显,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同在馆职,俱有文名,称为苏门“后四学士”。同年十月,哲宗幸太学,李格非奉命撰《元祐六年十月哲宗幸太学君臣唱和诗碑》。元祐四年(1089年),官大学正。
同时期李格非与苏门的命运和官运都是前所未有的顺利。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廖正一,哲宗元祐二年,为秘书省正字。六年,除秘阁校理。
晁补之,元祐初,任太学正,著作佐郎,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
这个时期,在清照的家中,常常都是学士的聚会,几个文人,泡一壶清茶,谈论古今,谈论政治风云,谈论风雅,谈论诗词,谈论历史更替,常常都是久久不肯离去。
在竹堂上,有风吹过,有这些文人雅士的阵阵爽朗的笑声,李清照耳濡目染,她有时在荡着秋千,认真的听着父亲和他们的对话,偶尔露出会心的微笑,偶尔带有略略的思考,偶尔不禁的几声内心的赞叹。
清照在家庭的管束不严格,没有束缚,家庭给予她最大的宽容,不同古代其他,把女儿囚禁于闺阁之中,李清照从在章丘开始,就常常走出闺阁,和玩伴出外游玩,随着家人游览名胜古迹,早已比他人有过人一节。
李清照很小就喜欢投身于自然,对万事万物都带有浓烈的感情,喜欢抒发自己,看着朝阳、看着晚霞,看着过往的人群,看着鸥鹭,看着月光,看着庭院的花朵……寄情山水,在诗词之中孕育着无穷的味道。
元祐八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改元绍圣,大力打击元祐大臣,哲宗亲政后,召回章惇、蔡卞、黄履和张商英等人,章惇等人曾是神宗变法时的重要人物,但在经历了元祐时期旧党的残酷倾轧后,他们的政治性格在党同伐异过程中遭到严重扭曲。
高太后垂危时,她告诫范纯仁和吕大防等人:“老身殁后,必多有调戏官家者,宜勿听之,公等宜早求退,令官家别用一番人。”
官场风云变化,一代天子一朝臣,特别在这个时期的宋朝,风雨飘摇,朝廷早已没有往昔这么安定平天下,天下处处蛰伏着危机。
章惇在贬逐元祐党人时,还以被贬者的姓名来定贬所。苏轼贬儋州,是因为苏轼字子瞻,“瞻”类似“儋”。刘挚贬新州,因为“新”字音近似刘挚字莘老之“莘”。黄庭坚贬宜州,因为“宜”字似其字鲁直之“直”字。
不过这仅仅是开始……
李清照的命运也在逐渐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