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蒋介石与1937年的淞沪、南京之战(11)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 作者:杨天石


为了守卫南京,中国统帅部的第三期作战计划规定:京沪线方面,以最小限之兵力,利用既设工事,节节抵抗,同时抽调兵力,以一部转入沪杭线,抵御向太湖南岸进军的日军,一部增强南京防御能力。计划称,在后续援军到达时,将以皖南的广德为中心,与敌决战,在钱塘江附近歼灭日军。当时,中国军队已退至第一道国防线——吴福线,但是,这道被誉为“中国兴登堡防线”的国防工程却“无图可按,无钥开门,无人指示”。19日,日军进占苏州。俗话云:“兵败如山倒”,吴福线不守,中国军队主力继续向锡澄线及太湖西南的安吉(浙江)、宁国(安徽)等地溃退,蒋介石原来以为“有良好地形,坚固阵地,可资扼守”的锡澄线同样没有发挥作用。11月20日,蒋介石调集第二十三集团军川军刘湘部五个师、两个独立旅,由四川赶到皖南广德、浙西北的泗安、长兴一线。不过,川军作战能力很低,纪律很坏,“闻敌即走”,并未发挥多大作用。11月23日,蒋介石到常州,召集前方将领训话,局势也并无改变。11月25日,无锡失守。26日,位于太湖南岸的吴兴失陷。蒋介石得悉锡澄线守军撤退秩序不良,日记云:“不分步骤,全线尽撤,亦未得呈报,痛心盍极!”29日,日军侵占宜兴。30日,日军攻陷广德,从东南、西南两个方面对南京形成包围之势。12月1日,江防要塞江阴失守。同日,日方下达“华中方面军司令官应与海军联合进攻中国首都南京”的皇命,日军分三路进攻南京。

蒋介石反对与日本议和,但不反对国际调停。早在日军金山卫登陆之际,德国大使陶德曼即受日方委托,向蒋转达日方媾和条件,“防共协定为主”,蒋介石“严词拒绝之”。11月24日,蒋介石曾经寄以希望的《九国公约》会议闭会,没有取得任何积极性成果。12月2日,蒋介石为行“缓兵计”,再次会见陶德曼,表示愿以日方所提条件为谈判基础,但要求先停战后谈判。6日,蒋介石得悉句容危急,决定离开南京,他在日记“雪耻”条下写道:“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三年组织,三年准备。”7日,蒋介石飞离南京。日记云:“人民受战祸之痛苦,使之流离失所,生死莫卜,而军队又不肯稍加体恤爱护,惨目伤心,无逾于此。”又写道:“对倭政策,惟有抗战到底,此外并无其他办法。”到庐山后,蒋介石即研究、制订全国总动员计划,准备在“全国被敌占领”的最坏情况下仍然坚持奋斗。他勉励自己:“宁为战败而亡,毋为降敌而存。”

南京的防御工事分“外围阵地”与以城墙为主要依托的“复廓阵地”两种。12月5日,日军进攻“外围阵地”。8日,汤山失守,唐生智下令中国军队进入“复廓阵地”。9日,日军逼近南京城墙,两军在光华门、雨花台、紫金山、中山门等处激战,光华门几度被突破。松井石根限令唐生智在10日午前交出南京城,遭到唐的坚决拒绝。12月11日,松井石根下令总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