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有一个超级稳定的制作团队。这个团队的人在品性上有种相似性,他们执拗地认为,一个在工作中保持诚恳、执着认真的人,他(她)的作品一定是好作品。
樊馨蔓是在桃花岛上接到电话的。
那时候,她在杭州萧山机场下飞机转汽车,然后乘轮渡,上岛坐上了来接她的面包车,那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剧组派来接她的。
樊馨蔓是《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编导,她的先生张纪中是《射雕英雄传》剧组的总制片人。剧组拍摄进度很快,张纪中因劳累过度,生了病。樊馨蔓刚刚制作完成了一部纪录片,两周的机房生活过后,也没有休息一下就直奔剧组所在地。飞机、汽车、轮渡,她一直在睡。这一路大概是她一个月以来睡得最香甜的一觉。
在还没有见到自己的先生之前,她先接到了一个电话,是陈虻打来的。
陈虻的语气是非常熟悉的:“姑娘,你这是又去哪儿了?”
樊馨蔓的回答也是意料中的:“我要躲起来,我累死了。”
下面就是意料之外的,陈虻说:“还有一件要累死你的事。部里决定要做《感动中国》,你赶紧回来吧,做总导演。”
樊馨蔓的第一反应是:“又要做什么?!”感动中国?她在《生活空间》担任编导将近十年,一直坚持以最朴实的方式讲述老百姓的生存状态,《生活空间》广为人知的宣传语“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是陈虻定下来的,现在,他嘴里说出了“感动中国”这四个字。感动,这么直接的情感指向,中国,这么大的名字。为什么纪录人物非要往高大全上用力呢?
“什么才能感动中国呢?你告诉我,中国具体是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动标准,谁又敢说自己能感动中国呢?”樊馨蔓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她认为自己不适合做这样一个节目。
陈虻说:“你别那么武断,你不是最喜欢做激动人心富有正义感的事情吗?石光荣是个虚拟人物,感不感动人?”
陈虻一向非常了解自己的编导们,他是有准备的。2002年,张纪中拍摄制作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正在各地卫视热播,陈虻知道樊馨蔓对这部作品的态度,所以他就从这里入手。
樊馨蔓说:“感动人。”
陈虻又问:“感不感动中国?”
樊馨蔓想了想,肯定地回答:“感动中国。”
陈虻问:“北京台播了几遍?”
樊馨蔓说:“七八遍吧。”
陈虻觉得对方上路了,趁热打铁说:“一个虚拟人物,都播了七八遍,那么受观众欢迎。观众是需要感动的,我们为什么不挖掘那些在今天的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让他们来感动老百姓呢?”
樊馨蔓不回答,沉吟。这通常表示她已经认可了。她问了一句:“真实的感动人物去哪儿找啊?”
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提问。《东方时空》十年坚持人文观念,在真实朴素的民间寻找和呈献的情感,主要也是各种各样的感动,这些影像朴实、深沉,最能打动观众的心灵。而《感动中国》所要的正是更高程度的凝聚和提炼,它要把悠长缓慢的纪录风格转换一个样态送给观众。一个导演转过了这样一个弯,就面对阳关大道了。
陈虻剩下的工作是鼓励,樊馨蔓考虑自己多年来一直制作纪录片,拍摄和剪辑技巧都与晚会有很大区别,怕承担不了这样的任务。但新东西总是要学的,选择樊馨蔓担纲总导演有多种考虑,能接受、学习新事物,也是她给人的重要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