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年度、影响、感动为评选标准(2)

感动的力量 作者:刘凯


白岩松后来在他的书中描述当时的情景:“各种各样的建议被提出,又在越来越多的烟雾中被否决,不是不符合理想,就是不符合操作,或者太没有国情观念。”

还是陈虻最后定下了基调:“新闻因素不是不考虑,但不能考虑太多,其他媒体的存在不能忽视,但也不能过于重视。我们选择感动自己的人,无论是否曾经引起轰动,是否造成轰动。《感动中国》的核心在于人的心灵,我们要发现这一年中曾经有的一种感动,并把它凝固下来,化为一种力量,在人们心里留下一点关于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的记忆。媒体人有着和普通观众一样的对生活的理解,只不过眼界更宽,表达更熟练,现在《感动中国》就是要把感动我们的浓缩出来,表达出来,就一定能感动观众。”

队伍又回到原来的方向,经过一番波折,从内心出发成为一种原则,“真实”一直是新闻的最基础准则,现在仍然是《感动中国》的准则,只不过针对的不是事实,而是向事实之下更深一层,节目内容要与所有普通人真正的喜怒哀乐合上节拍。

感动我们的就能感动大家,就能感动所有的观众。依据这个原则,《感动中国》人物的选择标准很快就出来了:

人物事件发生在本年度,或者人物在本年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活动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为主题,推选人物须具备以下一种或几种特点:

1.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国家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

3.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4.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正义、人类生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

5.个人的经历或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

虽然只有短短的252个字,但这是一个颇费思量的过程。

简单的总则中提到了“年度”、“影响”和“感动”三个概念,限定了时间、特征和内核,也就是新鲜、重要、感动。但也不仅如此,细细琢磨,时间的限定又不是特别的严格,而感动同样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下面的细则大致框定了几种类型,细看之下,这是从宏观向细节的收缩,从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到个人故事的延伸,从雄伟宏大向细致柔软过渡。也就是说,这仍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每个字都在强调,这应该是一个具有人格力量的人,无论是哪方面的力量。

人物的标准制定下来,仅仅是迈出了一步。《感动中国》既然是冠以中国的名义,这些人物当然不会是节目组选出来的,它还需要一个程序,由最合适的人参与意见,评选出真正能够感动中国的人。

《感动中国》节目组成立了一个新的小组,目标是联络国内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人物,组成一个推选委员会。他们圈定了很多人,著名知识分子、媒介人士、大学教授、著名艺术家等等。在这些人还没有答应节目组之前,他们自己就在精挑细选,增加一个去掉三个,有些人是有争议的,但是他们仍然邀请,有些人知名度并不高,但他们仍然坚持,有些人看似与这个节目无关,但他们认可。几轮的筛选申报下来,有30多人的名字出现在一张纸上。这就是《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评选推选委员会名单。

接下来节目组认为最困难的事开始了,联络这些有成就的人士,向他们说明一个还并不存在的项目,并希望他们支持。节目组向这些人寄出了一个小手册,大约有30页内容,手册的开篇是一封信。信中这样说:

感动需要发现,而您就是我们邀请的推选委员会中的一员,请与我们一起,为中国发现感动,收集感动。

这次评选活动将感动中国、打动人们心灵的人物作为评选对象,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2002年度人物?……这些人物身份各异,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有的可能曾经见诸媒体,有的也许还不为人所知,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动了我们,感动了中国。他们或者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诠释着一个人对这个国家、对这个社会,应当担当起怎样的责任,以坚强的民族精神挺起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们或者用自己的故事,解读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着怎样的情感,带给公众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

他们共同的特质是: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

从今天看,这个手册的装订制作可以说是寒酸的。但是简朴、明白、晓畅。它体现出一种自信,一种从心灵出发的自信,似乎看准了收到这本手册的人内心所在乎的东西。

时任《中国青年报》副社长的陈小川收到这个手册时,觉得在每天往来无数的公函请柬中这样的东西很少,不仅在外观上非常简单朴素,内容里也有着一种天然的吸引人的力量。朱波他是认识的,同样是媒体人,他没有想到,朱波会向媒体所强调的客观的另外一个方向上探索,而且看起来目标坚定。

陈小川想了想,决定回家问问自己的孩子,心中有没有感动他的人。做媒体多年,冷静似乎成了一种习惯,他拿不准这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感动,他相信孩子的直觉。

很快,《感动中国》第一支广告在中央电视台的屏幕上出现了。广告结束后,屏幕上留下了电话,地址,还有电子邮箱。

新浪网成为《感动中国》第一家网络支持者。

《中国广播电视报》主动要求加入合作。

候选人开始从四面八方涌来,通过电话、报纸、信件和网络留言。

真正的工作开始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