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然没有人说话。台长自己笑了一下,说:“太长。”
朱波放在审看机上的手抖了一下,触动了播放键。画面动起来,赶紧又伸手按停。
台长接着说:“把所有的文艺因素拿掉,朴素一些,单纯一些。这样时间会减很多,然后,安排在一套播出吧。争取在正月十五前,让所有观众都知道《感动中国》。”
朱波心头一阵巨大的喜悦,所有的悬念都有了结局。他看到现场每个人脸上都现出了轻松的表情,这是大家最希望的结果。
2003年2月14日,第一届《感动中国》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
那天晚上,《感动中国》全组人员在一起吃饭庆祝,朱波接到两个电话,一个是电视台办公室打来的。朱波一接听,就有点紧张。因为电视台办公室是行政部门,很少会直接向业务部门的执行者打电话的。电话里对方转达:一位中央领导和全家人一起看完节目,饱含热泪,说很好,向中央电视台以及节目组表示祝贺。
另一个是总编室打来的电话,质问朱波:“你是《感动中国》的?你怎么回事?你们做的什么节目,这么大胆子,组织了全国观众给我们打电话?现在热线电话都占线了!你们节目再好也不能这样啊,这是违反纪律的……”
朱波不知道怎么向这位没看电视的值班人员解释。他打开扬声器,让大家一块收听这突然的质问。大家刚开始不明所以,忽然明白过来,每个人都忍住了笑声,眼中都充满了喜悦。
几年后,主持人白岩松的作品里,披露了他当时的经历。节目播出的第二天,白岩松去人民大会堂出席元宵节联欢会,国家领导人贾庆林看到他,最先表达了对《感动中国》的称赞,握住他的手说:“昨天的节目我看了,真感人!”
隔了一会儿,他又看到吴仪和周永康,他们同样向他表达了对《感动中国》的喜爱,所用的语言一样直接朴素,只有四个字:“太感人了!”
2003年,现任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正在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任上,他大半辈子和广电节目打交道,每天过眼无数的节目,但这一年年初的《感动中国》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年之后,他还记得节目播出时的情形:“2003年2月14日晚,《感动中国2002》首度出现在春节期间的观众面前,郑培民、张荣锁、王选等10位当选人物第一次以‘感动’的符号走进观众的视野,‘舍小家为大家’的三峡百万移民以平民英雄的群体形象第一次登上了国家荣誉的舞台,接受最崇高的致敬。节目一经播出便引起强烈反响,亿万观众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和泪水。从此,‘感动’成了人们最温暖的春天记忆。”
出于职业的经验,他也在与节目的创作者同步思考关于“感动”的问题,甚至走得更远。到底什么是感动?什么样的感动能让整个中国为之动容?
2010年,胡占凡任《光明日报》社总编辑。第二年年初,《感动中国》刚刚播出,负责《感动中国》的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梁建增就接到了来自《光明日报》的电话。胡占凡非常关注《感动中国》,他计划在《光明日报》和央视的《感动中国》作一次媒体联动,推出整版报道。2011年2月,两个整版的报道见报了,报道由感动故事、现场报道、人物专访、理论评论构成,丰富与深度俱在,情感和理论均衡。这是《感动中国》9年来节目经验的一次全面总结。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感觉。也许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无法为“感动”做一个清晰而准确的定义。
刘姝威、任长霞、钱学森、王顺友、唐山十三农民兄弟,很多人的故事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持续关注《感动中国》,2012年,他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说:“《感动中国》这个节目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央电视台第一公益品牌,就在于它强烈的时代特色、浓厚的人文关照和真实的思想意境。它让我们知道,感动绝不是作家画师笔下个体而细微的感觉,它一定是属于整个社会群体感同身受的一种心理体会,是能让绝大多数人普遍认可的一种价值判断。这份感动更不是坊间的空穴来风,它一定源于传统美德的召唤,源于生死抉择的震撼,源于社会责任的担当。”
贰 感动人物
《感动中国》节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物选择的成功。
十年来,《感动中国》共评选出100多位代表“真诚、正义、勇敢、坚强、廉洁、孝悌”等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人物,由一个梳理年度人物的节目,发展成为在全国非常有影响力的彰显国家荣誉的人文活动,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这些令人感动和震撼的人物,是如何被发现被选择?节目组的评选标准是什么,希望通过他们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每年的感动人物评选过程中,曾发生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近距离接触这些人物,有哪些令人感动和铭记的瞬间?
制片人朱波说,这些人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内心。
策划陈镭说,每个人物,都是对当年世道人心的回应。
感动十年,《感动中国》首次从节目组的独特角度,来回顾人物、传播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