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波将王选作为《感动中国》候选人提交给节目组时,曾有人表示过小小质疑。反对者出于谨慎的考虑,认为这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事,是外交。但支持者大有人在,他们说,一个孤单的斗士,为自己的民族在争取,而这个民族竟然沉默无声,这不是中国。
朱波在和大家讨论王选的时候,首先讲到另外一个故事:1906年,一个留学日本的中国人在课堂上看到了一张照片,上面有许多中国人,一个被绑在中间,其余站在左右。据说,被绑着的人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鉴赏这示众盛举的人们。
谁都知道,这不是故事,这是作家鲁迅回忆录中的文字。这张照片让鲁迅弃医从文,开始漫长的改造国民性的征途。
王选的故事和鲁迅几乎是一个版本,同样是一张照片,同样是一个人面对战场。只不过隔了一个甲子,历史是这样的轮回,又一个英雄站出来呐喊。
朱波反问大家:“今天,我们还能让她感到寂寞么?”
“王选说:有些事情是不能说不的,人是有义务的。这话我听了很刺耳,你们呢?”
“如果我们沉默,和《呐喊》中那些观看被杀害同胞的看客有什么不同?”
三个不好回答的问题,大家沉默了。
2003年初,王选从调查地区浙江兰溪来到北京,参加首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
主持人问她,现在诉讼已经告一段落,我们都知道,对一个国家的起诉有多么难,你接下来会做什么?
王选说:“我一直会做下去。日军的细菌战是战争犯罪,如果不受到应有的惩罚的话,这是人类文明一个永远的耻辱。首先中国人应该做,中国人如果不做的话,会给我们中国历史上留下一个耻辱。我们有义务,我们受害者这一方有义务,为了维护人类的文明,为了维护正义,我们必须要追究他们的战争责任。”
朱波在台下打量着这个女子,想起了希腊神话里的人物西西弗斯。在希腊神话里,西西弗斯不断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每次未上山顶巨石又滚下山去,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种无效劳动。王选的努力,也许会是一场西西弗斯的劳动:即便日本承认了细菌战的罪恶事实,但这种跨国诉讼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只能通过外交手段。这就意味着,她代理的细菌战受害者索赔之路,基本无望!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勇气和执着?
王选说,我从不去想官司会不会赢,只管埋头往下做就是。诉讼,是让世界了解历史真相的一种方式。任何时候,一个民族都不能失去声音,结果可能非常重要,但没有结果或者暂时没有结果的过程更为重要,因为它所彰显的是人类对于理性、良知、道德、公平的追求……
《感动中国》播出后,王选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的名人,媒体开始诸多报道。
有一家媒体的评论相当中肯:
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历史经验来看,中日关系的战争责任问题一直牵动着“大局”神经而杯弓蛇影、讳莫如深。但进入1990年代以后,特别是随着 2003年初,王选的名字升起在主流媒体的“感动中国人物”英雄星空,人权意义的战争责任问题终于突破了重压,曾经敏感得闻之便支棱耳朵的“对日民间索赔”不再是被抑制于中国社会舆论层面之下的历史幽灵,日本侵略战争受害者的权利补偿和尊严恢复,正在从社会草根贡献于真正的“中日友好”,使之具有政治文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