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一窥蒋介石与史迪威之恩怨,则可从史氏个人之修为与心态一探究竟。就以史迪威派赴中国临行之前会见美国陆军部部长史汀生,由史汀生对他的第一印象,可以了解一二。史汀生在当天的日记中这么写见到史迪威的概况:“1月14日晚,约史迪威来见,此人乃马歇尔将军所介绍,熟于华事,在半小时谈话中,描述华军英勇事迹,过于予所了解,最后他云:此行成败系于能否率领中国军队,如蒋宋所诺可以实现,则中国问题不足虑,言下对于赴华任务至为热心,我晚间就卧,念及觅得有用之人,私自引慰。”
从史汀生陆军部部长的这段日记记录可以窥知,史迪威在他美国长官眼中,至少第一印象是有充分企图心,且对华军事事务似有一定理解的美国将领。包括美国总统的军事部门参谋长马歇尔上将,美国陆军部部长史汀生,都有类似的看法。但是,看法归看法,实际上史迪威善不善于带兵打仗,则是一翻两瞪眼,假不了也不能造假的事。可是,史迪威是不是一块材料犹未能证明,他却先就已经预设了前提要件:“此行成败系于能否率领中国军队。”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逻辑,明明罗斯福给史迪威的职务之一是蒋介石的参谋长,既是参谋长,怎么可能越权去带领中国军队?这根本已经超越了参谋长的职权,也与参谋长的工作常规不符。按照美国军方的惯例与规定,参谋长是一个军方的行政职务,对美国军方没有作战指挥权。况且,所谓参谋,如果不是该国军职的专职人员,而是以外国军事顾问的身份或者对友邦提供军事专业意见的外籍人士,他既不熟悉在驻国的国情与文化,他就更不宜直接上战场指挥作战,更不宜对别国的国防事务说三道四。
西洋军官协助中国政府作战者,早在清同治年间指挥“常胜军”洋枪队,协助清政府击败太平天国的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便是杰出典范。然而,史迪威在战场上的表现,早就被蒋介石一眼看穿。史迪威刚到中国,1942年3月5日,蒋介石史迪威第一次见面,从5日到11日,二人一共见面谈话4次,蒋介石即批评史迪威看起来缺乏作战经验,而且有不顾军事原则的作风,担心他日后会有轻敌冒进的危险。史迪威日后在缅甸战场上历次失利的表现,使蒋介石急欲调走史迪威,也是为了避免因为史氏胡乱指挥,使中国军队在指挥官无能的情况下,不断误蹈险境,遭到日军重创,白白牺牲于战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