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查氏先人查瑜为避兵祸,携妻带子,从婺源沿着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顺流而下,先在嘉兴落脚,不久发现海宁龙山(即袁花)一带土地肥沃,依山面海,民风淳朴和婺源相似,而且海宁与查家祖籍休宁的旧名相似,遂决定在龙山之东定居下来,时在1357 年(元至正十七年)。从此,他恪守祖训,以儒为业,耕读传家。到查良镛出生时,查家已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五百多年。
明清两代,海宁查氏科甲鼎盛,成为江南有数的“文宦之家”。民国《海宁州志稿》载,明代查氏中进士6 人,中举人17 人,查继佐是1633 年(明崇祯六年)杭州乡试的亚魁(第二名),负有盛名的画家、学者。到了清代,查氏科甲更盛,有进士14 人、举人59 人,仅康熙年间就有10 个进士。查慎行本名嗣琏,和二弟嗣瑮、三弟嗣庭都是翰林;此外,堂兄嗣韩、侄儿查昇也是翰林;大儿子克建、堂弟嗣珣都是进士,当时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之说。查昇以人品、书法深得康熙器重,入值南书房三十八年。康熙亲书“嘉瑞堂”匾额赐予袁花的查氏宗祠,还有“澹远堂”“敬业堂”匾额分别赐予查昇、查慎行。海宁查家被誉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查家三兄弟的藏书闻名遐迩,查慎行藏书处在袁花镇西南三里,名“得树楼”,藏书两三万卷。查嗣瑮藏书处在袁花镇横涨桥边,名“查浦书屋”,有书五千卷。查嗣庭的藏书室在袁花西南,名为“双遂堂”。
1662 年(清康熙元年)发生一起文字狱——湖州庄家《明史》案,查继佐受牵连,入狱五个多月。“江西科场试题案”是查家第二次遭遇文字狱。1726 年(清雍正四年),查嗣庭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被派去做江西乡试正主考。后世野史、笔记小说盛传他出的试题是“维民所止”,出自《诗经?商颂?玄鸟》,有人向雍正皇帝告发,指控“维止”两字即是“雍正”两字去了头,意在影射。雍正初登大位,砍了不少人的头,不免心虚,将查嗣庭全家逮捕严办。另有一种说法是,查嗣庭写了一部《维止录》,被一个太监举报。
其实,查嗣庭在江西出的试题,首题是《论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廷旨举出《书经?舜典》“敷奏以言”四字,硬说尧舜之世尚以言陈奏,怎么能说“不以言举人”,当时正行保举,这试题就是对此不满、暗中讥讪。第二题是《孟子》:“君犹腹心,臣犹股肱。”廷旨指控,为什么称“腹心”,不称元首,分明不知有君上之尊。第三题是《孟子》:“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这题出得较为偏僻,挑不出什么毛病,廷旨说“不知何指,居心殊不可问”。还有《易经》次题:“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诗经》次题:“百室盈止,妇子宁止。”雍正点出这二题中“正”与“止”大有文章,查嗣庭先用“正”,后用“止”,显然是诽谤“雍正”年号。后世传查嗣庭以“维民所止”惹祸大概由此推衍而来。
查嗣庭全家被捕,全部书籍送到刑部,他大受拷掠,死在狱中,雍正还下令戮尸,儿子也死在狱中,家属流放。查慎行和查嗣瑮因受胞弟文字狱之累,1726 年(清雍正四年)严冬,全家百口老少奉旨自故乡赴京投狱。1727 年(清雍正五年)春,查嗣瑮全家被流放到陕西蓝田,本人客死他乡。当时不少名士受到牵连,浙江全省士人六年不准参加举人与进士考试。
查慎行投狱途中写诗给一位同科进士的难友,留下了“如此冰霜如此路,七旬以外两同年”的诗句。狱中半年,侥幸活着回到故乡,不到一年就去世了。他的《敬业堂诗集》有诗4427 首,《续集》六卷收入731 首。《鹿鼎记》有五十回的回目都出自《敬业堂诗集》。
“江西科场试题案”是雍正初年最大的一起文字狱。查嗣庭获罪,只是雍正登基以后铲除异己的举措。海宁查家经此一劫,元气大伤,由盛转衰,直到1754 年(清乾隆十九年)才有人中进士。废科举以后,查家还出过学者查猛济、实业家查济民、教育家查良钊、法学家查良鉴等,查良镛为故乡与家世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