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过圣诞节的风气,大约兴起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从那时起,每到平安夜,西什库教堂、王府井教堂、宣武门教堂里里外外人不少,需警察出动维护秩序。教堂里边诵经祈祷的是教徒,教堂外晃晃荡荡的是赶热闹的。
改革开放让这座城市的外国人骤然增多,同时,人们观念逐渐西化,或者虽然不西化,至少包容西化,不再当做洪水猛兽,就这样,圣诞节慢慢为人们接受。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北京注册的外企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外企高管不少外国人,圣诞节,他们要按祖国规矩放大假。下属员工沾光,也有一两天非明文规定的假期。外国人会趁圣诞大假回国探亲访友,老板不在,下属自然乐得自由放松,北京庆祝圣诞队伍的生力军,就是这些外企职员。
这两年虽然信教者渐多,但与城市总体人口比还是极少数,因此最常见的圣诞节过法,并无多少宗教成分,像其他节日一样,主要内容无非两项:吃和玩。
平安夜,是很多西餐厅一年到头生意最好的一天。一般提前几天就布置好店堂,普通小店到超市买一棵塑料的圣诞树;讲究点的高档餐厅,会去花卉市场买真正的松树,回来自己挂糖果。布置店堂的同时,食材多多备料,谨防生意爆棚。
北京的年轻人,平安夜大餐一般选择在特色西餐厅或大酒店西餐厅。家中老人没有圣诞概念,不会要求子女这天回家,因此这些酒店和西餐厅每逢这天,会将店堂大部分大桌子撤去,空出来的地方全部换成二人情侣座。华灯初上,各大酒店门口灯火辉煌,一派节日景象。
说到玩,大致分三派。最常见的一派,大多是外企年轻白领,在酒店或特色西餐厅吃完饭,再去迪厅、夜店,畅饮蹦迪。第二派年纪相对大些,会选择某一人家做战场,召集亲朋好友,各自准备礼物互相交换,再请个西餐厨子回家,从餐前开胃酒,直至餐后甜点全齐,所谓“轰趴”( home party )。第三派是平日喜动不喜静的一批人,好运动、登山族之类的,他们会选择远郊县的西式农庄,或温泉,引朋唤侣,大队人马齐出动,半郊游半狂欢。当晚留宿,次日回城。
圣诞节,很多大商场衣物开始打折,商场内部也无不精心扮圣诞节相,广播内容也从平日的轻音乐变为圣诞歌曲大连播。平安夜商场的营业时间大多适当延长,这帮了不少单身而又性格内向的年轻人的忙——他们不愿委屈自己非要凑别人的热闹,但又总觉得这天该对自己有点表示,那么逛商场去。细心人会发现,平安夜,情侣同逛互买礼品赠送的,其实是少数,大多数倒是光棍汉。
于我个人而言,平安夜还是另一个特殊日子,一位好朋友正好这天生日。好多年的平安夜,我都在参加他的生日局。寿星佬故意挑些四川火锅、羊蝎子这类纯粹地道的中餐馆相聚,一来座位有保障,二来跟那些庆祝圣诞的年轻人有所区分。近两年,这位朋友岁数大了,越来越不爱过生日。只要他不过生日,无论白天在外多么奔忙,我都会尽早强行收尾,赶紧回家。不等暮色四起,全城大堵车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