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船过鱼嘴 (4)

长江边的古镇 作者:王以培


张师傅说说停停,有些心不在焉。不一会儿,师母回来,又说了些耸人听闻的话,诸如世界末日就要到了。你只好离开。

走进老街,里面萧条了许多,房屋破旧,或已经拆空,剩下裸露的砖墙和几根木架架。茶馆和商店也远不像从前那么热闹了:还记得2002年冬天,老茶馆人头攒动,老街挤满赶场的人群,卖菜的、算命的、卖香烛纸钱的,生意都很红火;一些小商贩举着橘树苗和腊梅花在街头晃动。那年冬天,江水青绿,老街、码头都是雾濛濛的。而今日老街,烈日炎炎,却冷冷清清。终于在路口的“逸园茶社”遇见两位茶客;人都走了,只剩下他们两个。你坐在他们旁边,也要了一杯茶,5毛钱一杯的沱茶,还是从前印着红花和红双喜的旧搪瓷茶缸,茶更苦,也更香。

茶客问你是不是记者,来这儿做什么?你说:“不是记者,来喝茶。”于是你们坐在了一桌,随便聊天。这位名叫陈舜田的长者告诉你:“我们是从重庆江北区迁过来的,因为那里正在进行土地整合,准备建一座金融商贸中心,老房子都拆了。”

“可为什么要搬到鱼嘴来呢?”你问。

“因为这儿的房子要便宜些。”陈师傅说,“也就是说经济差了,拆迁补偿的钱在当地买不回来(房屋),就到一个落后一点的地方,房子小,便宜些。”

问及家乡往事,陈师傅喝了口茶,开始说道:“我们原先住的重庆江北区,大多是一些较为贫困的居民;原来那里还有一座明玉贞的衣冠冢,曾有许多韩国人前来拜祖宗。现在都拆了。我原先在江北区蔬菜公司合作商店,是集体企业,当时是计划经济,企业不会垮,但永远也赚不到钱。蔬菜商店既没有固定的商业网点,也没有固定资产,所以一旦垮了,一分钱也发不出来。我是50年出生,赶上共和国成立,后来就没有好的时候了:60年灾荒年赶上了;66年初中毕业,‘文革’三年革命;69年‘文革’结束,又上山下乡,在大足插队8年。回来知识不够,年龄又偏大,哪里赶得上改革开放的步伐?现在又退休,年龄到大不小的。目前在鱼嘴是租的房子,买房子买不起,可能明天连租都租不起了。我现在是把卖房子的钱在这里租房子、吃饭,还要供孩子上学。

“我女儿才14岁,在重庆住读,住读就贵了噻!学习成绩好了,我还嫌要不得。所以我说,有钱人的观念和没钱人的观念不同:我巴兴不得她学习不好;她偏偏要读书,暑假就把下学期的课程预习了。她有那么大的劲头,大人于心不忍。所以要读书就恼火了。你想,一个学期要一千多块钱,还要生活费、交通费。你说195(低保钱)哪里弄得出来?我只有把房子卖了。她小学毕业就是中学教师鼓到来要的;现在成绩又好,高中是肯定考得取。而且穷人家的孩子,她有那个信心: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我要做到。遇到这种情况的家庭,是最恼火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