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西征路线,著名道人丘处机在《长春真人西游记》里记载:“西南约行三月,复东南过大山,经大峡中。秋月,抵金山东北。少驻,复南行。其山高大,深谷长坂,车不可行。三太子出军,始辟其路。”金山即今阿尔泰山,三太子即窝阔台。
《长春真人西游记》又说:“沿池正南下,右峰峦峭拔,松桦阴森,高逾百尺,自巅及麓,何啻万株。众流入峡,汹涌奔腾,曲折弯环,可六七十里。二太子扈从西征,始凿石理道,刊木为四十桥,桥可并车。”这里的池,即赛里木湖;池南的山峡为准噶尔盆地南通伊犁盆地的通道,即果子沟,这条通道是察合台在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中亚前开辟的。
疆域日益扩大,属户不断增多,成吉思汗原来统率自己部族的那套方式已不相适应。早在他称汗和建国之时,即进行了分封。统治西域后,成吉思汗进行了第二次分封,他把钦察草原分给长子术赤;把高昌回鹘国以西至伊犁河、楚河流域分给次子察合台;把阿尔泰山至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地区分给三子窝阔台;幼子拖雷及其他亲人的封地,则是蒙古高原或长城内外新得的金国、西夏的土地。
成吉思汗的分封,虽然对团结蒙古统治集团的力量,巩固和加强新征服地区的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为日后蒙古统治集团的分裂和战乱埋下了祸根。
蒙古帝国以西域为补给站和跳板走向征服世界的征途,“大约占据了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开化地区”。
对于成吉思汗西征,争议很大。有人将成吉思汗西征看作是一场天灾、一场浩劫,一场来自东方野蛮人的黄祸;也有人认为,成吉思汗西征打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路,缩短了地球的距离,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
我国著名的元史专家韩儒林先生充分肯定过成吉思汗西征在促进中西交流方面的积极作用,他说:“成吉思汗在开始西征起,便采用中原的交通制度,在通往西域的大道上,开辟‘驿路’、设置‘驿骑’、‘驿牛’和‘邮人’,把中原原有的驿站系统延伸到西域。成吉思汗把东西交通大道上的此疆彼界扫除了,把阻碍经济文化交流的堡垒削平了,于是东西方的交往开始频繁,距离开始缩短了。中国的创造发明如火药、纸币、驿站制度等输出到西方,西方的药品、织造品、天文历法等也输入了中国。”
由于蒙元时期用暴力扫除了亚欧各国之间的此疆彼界,又逐步建立了一个完善的驿站系统,于是将几千万平方公里之内的各个部分彼此联系起来了。比如在元朝境内就有陆站、水站、狗站等1383处,拥有驿马44301匹,驿车3937辆,驿船5921条。“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脉络相通,朝令夕至”。
一个使者、商人或旅行者只要能领到帝国发的乘驿牌,就可以在亚欧各地通行无阻,所谓“之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在邻家”,这种说法并非夸张。亚欧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直接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成吉思汗去世后,他的孙子辈儿又进行了两次西征,建立了蒙古四大汗国。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
1271年,元朝建立。元世祖忽必烈主张更改蒙古旧制,采行汉法,建立与中原经济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制封建政权,遭到了窝阔台孙子海都和察合台后裔都哇的武装反抗。双方进行了长达40年的战争,使天山南北和蒙古高原遭受了巨大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