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收拾旧山河,朝天阙(4)

诗意尼勒克 作者:鹏鸣


刘锦棠是个足智多谋,极有才干的军事将领,他的西征战略是“以缓行速战为义,先迟后速为稳者”。

1876年7月,刘锦棠对古牧地敌情做周密的调查,与乌鲁木齐都统金顺商讨进兵方略。在黄田和古牧地刘锦棠的湘军全歼守敌,重创援军。刘锦棠抓住有利战机,出敌不意,连续作战,在三日之内取得连下四城的辉煌战果。由于刘锦棠作战有方,表现出色,清廷给予他骑都尉世职的奖赏。

清军攻克乌鲁木齐后,昌吉、呼图壁各城敌军望风而逃。荣全指挥的清军围攻玛纳斯城长达6个月,久攻不克,伤亡惨重。不得已,金顺向刘锦棠求援。在湘军的援助下,清军一举攻克玛纳斯。收复了阿古柏统治下的北疆所有地区。

阿古柏急了,调集精锐部队加强达坂城、托克逊、吐鲁番一线的防务。他认为,天山防线凭险设防,以逸待劳,万无一失。

经过4个月的休整和补充,刘锦棠亲率马、步各营旗及开花炮队由乌鲁木齐逾岭南下。侦察得知达坂城守敌毫无防备,刘锦棠命令清军连夜围城。经过一番激战,歼敌2000余人,俘虏1500人,清军伤亡167人。此次围歼战打得极为漂亮,清军士气高涨。

刘锦棠对被俘的南疆土尔扈特人和维吾尔人,“均给以衣粮,纵令各归原部,候官军前进,或为内应,或导引各酋自拔来归”。他的“怀柔”做法相当奏效,使百姓归心,瓦解了敌人的战斗意志。

托克逊守敌闻风丧胆,弃城而逃;白彦虎指挥部下劫掠人畜,四处放火。当地百姓求援,“延颈以待官军”。刘锦棠率军一鼓作气势如虎,收复了吐鲁番。攻克三城,歼敌两万余人,通向南疆的大门豁然洞开。

阿古柏的军队接连遭受毁灭性打击,士气低落,兵卒纷纷逃亡,众叛亲离。阿古柏绝望之下,在库尔勒服毒自尽。他建立的七城国政权分崩离析,两个儿子与部将在争夺汗位时互相残杀,实力锐减。

因粮饷不济,酷热难耐,刘锦棠与左宗棠商议,部队在吐鲁番一带休整,等秋凉时再进攻。盛夏一过,刘锦棠调动各路大军齐聚曲惠。奇袭库尔勒,直捣喀喇沙尔,追杀白彦虎的部队到库车。三个月穷追敌寇3000里,收复东四城(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歼敌数千,救回被裹挟难民数十万。

1878年12月17日,清军攻克南疆重镇喀什噶尔,白彦虎和伯克·胡里伯克狼狈逃入俄境。刘锦棠马不停蹄挥师收复叶尔羌,袭取英吉沙尔,攻克和田,历时一年半,清军收复新疆除伊犁地区外的所有失地。

新疆地广人稀,戈壁沙漠,冰山雪岭,作战环境极为恶劣。加之民族众多,处理好与当地百姓的关系尤为重要。左宗棠与刘锦棠制定了严格的军纪,认为作战行军“如能遵行军五禁,严禁杀掠奸淫,则八城回民如去虎口而投慈母之怀,不但此时易以成功,即后此长治久安亦基于此”。

清军所到之处,百姓携酒酪,献牛羊,在路旁欣喜相迎。有的百姓或为向导,或随同打仗,为征讨逆贼出钱出力。

在统帅左宗棠的运筹帷幄下,刘锦棠不畏艰险,率军西征,兵威之盛,直追汉唐,使新疆沦陷之地回归中国版图,立下不朽功勋,足以光垂史牒。

清军在作战中表现出的顽强战斗力,使西方列强为之侧目,威慑了企图永久霸占伊犁的沙俄。这是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对敌作战中取得的少有的一次彻底胜利,振奋了民族精神。

新疆收复后,沙俄耍赖拒不归还伊犁。清廷派崇厚为使臣赴俄谈判,索要失地。崇厚软弱昏庸,在沙俄威逼利诱下,擅自与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条约规定,孤城伊犁归还大清,霍尔果斯河以西和特克里斯河流域大片富饶的领土归属沙俄,还要赔款500万卢布。

消息传来,朝野震惊,举国哗然。迫于压力,清廷不予承认和批准此条约,并将崇厚革职查办。69岁的陕甘宁总督左宗棠提出武力收复伊犁,他抬着棺材进驻哈密,以示欲与沙俄决一死战的决心。沙俄恼羞成怒,派大军屯集边境,并调集军舰游弋远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