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从轩亭口顺着解放北路往北,穿过城市广场,沿着胜利西路西行几百米就到了大通学堂,学堂基本保持着原貌,黑漆漆的外墙与周围的建筑区别开来,散发出一股道不明白的硬气。
当年,徐锡麟、陶成章、秋瑾以响应清政府发展教育、倡办团练为名,以大通学堂为基地发展光复会骨干、培养革命志士,并以此为江南反清大本营,积极筹备起义。1907年初,光复会在此制订了浙皖起义计划,首先由徐锡麟在安庆举事,秋瑾随后在绍兴响应,义军先夺取安徽、浙江、江苏三省,在南京开府,再向四周各省发展。
我走在学堂中,总有着一丝不自在,感觉到那一扇扇窗户后有一双双机警的眼睛注视着我。静心屏气,仿佛还可以听到墙角处的窃窃私语,我甚至可以想象出一支支黑洞洞的枪口从这个巨大堡垒的一个个孔洞中缓慢探出。
1907年7月13日中午,那些黑洞洞的枪口真的就在这里出现过,三百名清兵涌进大通学堂,他们的任务是抓捕革命党首领秋瑾。早在一周前,徐锡麟事败身死,安庆起义的失败迅速牵涉到了绍兴,秋瑾也很快被乡绅胡道南告发。那三百支黑洞洞的枪口对准秋瑾的时候,她的嘴角闪过一丝平平缓缓的轻笑,她知道无数凶险、无数的滔天黑浪,正在身后一点一点地开始酝酿。
从时间上来看,秋瑾是有机会逃脱的,徐锡麟遇难的消息早在四天前就传到了绍兴,秋瑾完全可以预料到飓风将来,但她并没有走。我想这里有几个因素,一是秋瑾清楚自己的使命,她是浙江起义的总负责人,为了掩护和遣散四处的革命同志,她决定留守起义的大本营大通学堂。二是她悲痛于同胞醉生梦死,悲痛于国家颓废却无人挽救的遗恨,决定一死来换取天下公心,以自己作为导火线,点燃大清王朝这个矛盾丛生、百病沉疴的火药桶。
从战术上秋瑾的行为是欠妥的,她有着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抛下一个庞大的组织不顾,她的死致使光复会失去舵手,在此后的三年光复会几乎濒临绝境。在战略上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战果,从日后革命情势来看,她个人的死使得广大民众普遍产生了怀疑清政府合法性的念头,一个汉族知识女性悲惨地死,击中了这个盛行犬儒主义的民族身上的某根敏感神经。
秋瑾被嘈杂的脚步推搡着带到了绍兴知府衙门,知府贵福是满人,他最为痛恨的就是反清排满。当晚贵福主持三堂会审,对秋瑾及其同党施行了跪火砖、跪火铁链、刺竹签等酷刑,秋瑾顷刻间血肉模糊、遍体鳞伤。这真是一个千古奇女子啊,双眉倒竖,眼眸中折射出铁的冷光,任凭严刑拷打就是一言不发。绝境中的担当,应该是秋瑾的魅力源头。生,或者死!生存,或者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