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庐除了御寒,还有一个主要的功能,就是熏腊味。腊味,若同蜡梅(也称腊梅)传名,因在腊月制作,顾名思义了。萍乡是与腊味有缘分的城市,冬至一过,家家户户的火庐里一般都会挂上肉类禽类,如果是在农家,远远的一家一家的黛瓦之上,烟雾缭绕,好不气派,如是在晴光中,如云蒸霞蔚,更是明滟。萍乡人制腊味,种类繁多,猪肉、猪心、猪肝、猪肾、猪蹄、猪耳朵、猪尾巴,反正能吃的全备齐了。但是占比重大的还是猪肉,每家都会预备三五十斤,吃他个一年半载。一般人们会选后腿肉和软肋肉来熏制。软肋肉最受欢迎,肥瘦均匀,肉质上品,无骨,又容易腌制入味。肉买回来后,用食盐腌三五日,一是去水分膻味,二是入盐味。腊肉保质期比较长,这个过程尤为关键,水分渗出,对防腐除臭起到重要的作用。每次看见父亲往腌缸里撒盐时,吴盐白如雪,我就觉得简直就是孙子兵法,这是一场埋伏。腌制好后,将肉挂出屋外,晾干,再挂在火炉之上。熏火有道,不能用大火,只能是微焰,最好是烟熏。柴火就更有讲究了,最好是入秋后收集的香樟、柚子树、茶树、香枫、杉木等枝条,渗干了许多水分,干湿适度,烧出的火焰才温和,有独特的植物的香味渗入肉内。
如果有更讲究的人家,会在做家具的时候收集一些锯木屑,江南的家具大多用香樟和杉木,香樟杉木均为长绿植物,有暗香沉静,这种香味不滞不凝,微微的就晕化开来,丝毫不显轻薄,余味若即若离,仿佛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化繁为简的境地,是素宣上的淡墨,像明清的小品,更像张岱、袁宏道、钟惺、徐渭的笔法,浅浅淡淡却有生生不息之气。萍乡把锯木屑称之为“锯雪”,多有风情啊,有点睛之效果,简直就是诗。也有人家会用谷糠替代锯雪,将锯雪置于香樟等残枝之上,堆成一座小山包,点燃残枝,火焰不会起来,而是红光慢慢蔓延,像一个巨人在抽一根巨大的香烟,吞吞吐吐,青青白白的烟雾就飞起来了,飘散在置于火堆之上的腌肉上,源源不断。这个过程在气息上是沉静的,如暮色中屋檐下的半明半暗,是太阳落后光阴在粉墙暗苔间的半明半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