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中,林彪作为接班人,是毛泽东“钦定”而又史无前例地写入了党章。如果同林彪对立起来,于双方个人而言,不会有赢家。因为政治上的损失、信仰的破灭、权威的动摇和迷信的崩溃都会接踵而来。正因为中央决策层的人物都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林彪才敢于坚持设国家主席,所以康生才劝毛泽东:“他想当国家主席就叫他当吧……”然而,毛泽东宁愿个人冒这种权威动摇、迷信幻灭、历史留下讽刺性一页的风险或损失,也不肯苟且妥协,喝斥康生:“你糊涂!”在庐山抓起陈伯达开刀,一举扭转乾坤。作为大政治家,毛泽东完全明白有了这个开头,就不会少了过程和结局。他从不干掩耳盗铃的事,主动开始了一系列的大动作:从批陈整风到掺沙子到命令五员大将作检讨,从思想到宣传到组织,完全是进攻的姿态。
周恩来同毛泽东不同的是,当矛盾还没有发展到公开破裂的地步时,他更多考虑的是团结安定,是政治影响,是政策和策略。
记得总理当时很急,找来许多摄影师询问是否拍照了,拍没拍下毛泽东和林彪在一起的镜头。当摄影人员纷纷表示没拍下来,本打算等统帅、副统帅交谈或表情好时再拍,没料到始终不曾对话,始终不曾有好颜色,甚至始终不曾互相望一眼。也没料到林彪会突兀而去,一去再不复返。
总理那天发了点火,向摄影师们讲话的表情像是对历史声明:“林副主席来过没有?你们都看见的,来了,是我亲自把他请来的,坐了一会儿,可是你们没有拍下来!”
他在连续讲话中,流露了自己的忧虑:“九大提出安定团结,毛主席和林副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同全国人民一同欢度劳动节的夜晚,这是多么重要的宣传啊……”
确实,“文革”那种整天一惊一乍的日子,谁上天安门,谁同毛泽东在一起,完全成了百姓们判断政治风云的晴雨表。幸好有位记者拍下了一张全景,其中毛泽东和林彪虽然互未理睬,表情缺少节日喜庆的光辉,毕竟是坐在一起的唯一一张照片。总理回到西花厅,坐等这张照片,直到杜修贤把他拍下来的这张照片送到,总理才松了口气。
5月2日,这张唯一的毛泽东与林彪坐在一张桌旁的照片,就显示“安定团结”地在各报的头版头条刊登出来。
跟随总理几十年,我从内心深切感受到他是党内节制、理智、友爱、合作和信任的代表力量,是真诚团结各派别的主要力量。每当出现对抗、冲突和激烈残酷的交锋时,他总是通过自己真诚的努力缓解这种对抗和冲突,尽量减少交锋带来的损失。然而,一旦这种对抗交锋的性质转变了,例如张国焘叛逃到国民党一边,例如林彪随着“571工程纪要”的破败而叛逃苏联,这时周恩来就会挺身而出,勇猛地投入战斗。从“9·13事件”那天起,他沉着、冷静、果断,统揽全局,周密布置,连续战斗三天三夜,惊心动魄又不露声色地解决掉林彪反革命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