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司马懿知道,曹丕本人并不想大张旗鼓地拉帮结派,他只希望获得司马懿等文臣实际上的效忠,所以司马懿选择了一种最聪明的方法:对于曹丕,司马的立场绝对坚定,但是对于曹丕以外的人,他的行事能低调就低调。
只要曹丕知道司马懿是自己人就够了,而且司马懿也希望只有曹丕知道他是自己人。
除了与四位核心智囊保持亲密关系外,曹丕一直以来对老一代的文臣是礼遇有加,再加上嫡长子身份优势,曹丕拉拢了荀彧、荀攸、贾诩、崔琰、毛玠、刑颙等一大批说话有分量的集团外围成员。
反观曹植集团,就给人一种杂牌军的感觉了。
曹植集团的核心成员主要是三个人:丁仪、丁廙兄弟和杨修,这三个的有个共通点:都很有才而且性格乖张。
丁仪兄弟在当时是人气极高的名士,之所以我们现在没多少人认识,是因为一件听上去很无耻的事情: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曾经像丁仪的儿子索取贿赂,声称给他千斛米,他就给丁仪立传,否则,哼哼……
丁仪的儿子很有骨气,坚决不肯贿赂陈寿,于是陈寿很讲信用地没有把丁仪写进《三国志》。
幸好我们还能从其他只言片语的材料中了解一些丁仪的信息,至少我们知道,丁仪之所以投入曹植集团,是因为跟曹丕有夺妻之恨。
丁仪的父亲丁冲跟曹操关系很好,于是曹操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丁仪。但是曹丕不同意,说丁仪瞎了一只眼睛,跟夏侯惇似的,怎么能把妹妹嫁给一个独眼龙呢?不如嫁给夏侯懋吧。曹操觉得有道理,丁仪不知不觉中被夏侯懋抢走了当驸马爷的机会。
如果一直是暗箱操作那也就罢了,关键是这事儿居然让丁仪知道了。
原来,有一次曹操见到丁仪,跟他聊天的时候发现小伙子真心有才,当场懊悔不迭:“丁仪你可太有才了,像你这种人别说是独眼龙,就算是两只眼睛全瞎了,把我女儿嫁给你也不吃亏!丕儿坑我啊!”曹操当时肯定肠子都悔青了,否则不会失态到把这么得罪人的话当着丁仪的面说出来。
果然,听说此事后,丁仪嘴上不说,但心里这梁子就算结下了,所以后来曹植稍稍表示了一下结交的意思,丁仪兄弟就“嘤咛”一声扑倒曹植怀里去了。
曹植集团的另一个核心智囊杨修名气就大多了。
杨修一直以聪明著称,曹植也是个聪明人,所以觉得杨修很对自己胃口,经常给杨修写信,杨修也总是及时回信,一来二去,两人就勾搭上了。
但是杨修这个人很会来事儿,跟谁都合得来,跟谁关系都特别好,很难说他是全心全意把自己绑在曹植战车上的。
丁仪兄弟和杨修三人构成了曹植集团的核心智囊,这三个人跟曹植非常像——曹植也是个张扬而且有才的人,所以他们非常合得来,曹植就是这么个率性的人,跟自己合不来的人,他都懒得去相处。
当初曹操亲自把邢颙拨给曹植当属官,希望邢颙能够成为曹植的羽翼,但是邢颙这个人文章写得一般,脾气却不太好,老是给曹植提意见,曹植很不喜欢他,反倒是跟建安七子中的刘桢打得火热(又是个文采出众的人物)。就连刘桢都觉得曹植做的有点过了,写信劝他说:“邢颙是个少有的人才,待遇却比我还差,这让我实在是很过意不去,希望你能考虑一下。”
当然,曹植没听,他讨厌跟自己性格不合的人。
当时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正在担任曹植的文学掾,但用脚趾头想想就知道,司马家族出来人,一个个都是扑克脸,怎么可能跟曹植合得来?所以没过多久,曹植就找了个理由把司马孚撵走了。
也就是说,曹植身边,聚集着整个曹魏最聪明,最有才华,也最张扬,最意气用事的人,但绝不是最精明,最能干,最有城府,最有话语权的人。
把两个团队放在一起,高下立判:曹丕集团是一支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目的性极强的竞选团,反观曹植集团——更像是个文学社或者摇滚乐队,而不是一个政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