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怀瑾的最后100天 第四章(1)

南怀瑾的最后100天 作者:王国平


在崔德众读我文章的同时,我向袁明教授介绍了南师与袁焕仙的渊源,袁教授也被南师的蜀中奇缘深深吸引感动。半个多世纪的往事被我们重新捡起,勾勒出南师蜀中生活的片段。

拂去历史烟霞,四十四年前的灵山一会历历在目,宛如昨梦。

那是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夏天,被誉为“盐亭老人”的一代禅门宗匠袁焕仙先生,来到四川灌县“诸峰耸蔚,俯瞰万流,极趣清幽”的灵岩山掩关禅寂。

袁焕仙(1887-1966),名其章,字世杰。四川盐亭县麟瑞乡龙顾村人。少有逸才,倜傥不羁。健谈论,善画,工书,早以辞章闻。清末时应童子试,年13岁名列前茅,先宿震之。辛亥革命后,毕业于四川法政学堂。

民国五年(1916年)后,袁焕仙曾任越西县知事、盐边县知事及直、鲁、豫十四省巡阅使署及川康绥靖公署高等顾问。民国十五年(1926年),广州革命政府在北伐进军中,委派杨森为国民革命军二十军军长,驻防万县。杨森委派袁焕仙署理夔关监督,兼任联军总司令部军法处长。当时朱德曾任杨森部团长职务,与袁焕仙关系很好,而且在关键时刻,袁焕仙还曾救过他,因此朱德一直称袁焕仙为“焕哥”。

袁焕仙素来信奉佛教,精研内典。四十岁时,见国家多难,人心缘溺,于是弃政从佛,先后师从吴兴吴梦龄、鄂之翘楚秀空、苏州李印泉、穹窿山道坚,后皈依报国寺印光大师。袁焕仙曾经在成都十方堂禅院苦参“德山小参不答话”句,连日废寝忘食。一天夜里,大殿插住的大门“哐当”而开,他豁然大悟。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蜀中硕彦大竹萧敬轩、巴县朱叔痴、荣县但懋辛、潼南傅真吾等一百余人恭迎袁焕仙于成都三义庙住持维摩精舍。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袁焕仙当选为“国大代表”,到南京参加“制宪国大”会议,并在南京成立首都维摩精舍,盛况空前,许多国民党政要如陈诚、陈立夫、周宗岳等时来参叩,执弟子礼。袁焕仙但以佛法供人,不及其他。人强询以政,不得已,著《我之国是》,但求全国团结以御外侮,安息以厚民生。曾赴台湾讲学,台湾地区、日本等地大德均希望他留在台湾弘扬佛法,袁焕仙均予以谢绝,一年后返川。随后常往来于内江、重庆、潼南、盐亭、中江各地,讲授佛学。

1949年后袁焕仙回盐亭老家休养,1966年,“文革”将起之时洒然圆寂,享年八十。

袁焕仙先生著述宏富,曾写日记数百册,颇富懿言嘉行及史料。又作诗、文、词及楹联千百章,都在“文革”中散佚,《维摩精舍丛书》第一函雕版亦毁。丛书第二函未及汇刻,现在尚存的仅有《心经》三讲,《释通禅与王恩洋》《东方学术之函讨》《说庄子齐物论序》四部而已。

或许,袁焕仙在上山之前,很可能就“去何处闭关参禅”一事请教过十方堂住持昌圆法师,昌圆法师或许建议他去的就是灵岩寺。因为早在1937年,昌圆法师就曾与其弟子能清和尚住持过灌县灵岩、般若两寺。

据袁焕仙先生的弟子、著名大德杨光岱所整理的杂章中介绍,袁先生在下山前曾为灵岩寺正殿撰有一联:

溉数万顷良田,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清,好个比邻秦太守;

揉千七则藤葛,不说话亦堕,欲说话亦堕,拈与胡僧阿耆多。

该联既表达了袁焕仙先生对都江堰的修建者李冰的由衷赞美,又蕴含了他对佛学的无限向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