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9月7日,一架苏制伊尔-18客机从北京西郊机场起飞。这是中国政府工业代表团的专机。代表团团长是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副团长是第三机械工业部长宋任穷、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陈赓。
这个代表团总共31人,大多数团员身穿军装。虽然名为“工业代表团”,实际上这是中国政府派出的“两弹”代表团,就苏联政府援助中国研制“两弹”进行谈判。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钱学森出现在代表团之中,不言而喻,他代表“两弹”之中的导弹。
第三机械工业部长宋任穷出现在代表团之中,则代表“两弹”之中的另一弹——原子弹。
1956年11月,成立了由宋任穷任部长的第三机械工业部,其实就是原子能工业部。在1958年,第三机械工业部改称二机部。
那个年月,中苏两国的关系不错,作为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国家,苏联给中国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国在“两弹”技术方面,也积极争取苏联“老大哥”的帮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美国先下手为强,把以冯·布劳恩为首的大批导弹专家带回美国,还把大批德国制造的导弹以及相关设备运往美国。在德国专家的帮助之下,美国很快就掌握了导弹技术。
苏联虽然晚了一步,但是德国两大导弹基地——佩内明德和诺德豪森,都在苏占区的版图之内。苏联尽量寻找剩余的德国火箭、导弹专家,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赫尔穆特·格罗特鲁普,他是德国佩内明德火箭中心制导控制系统的专家。苏联搜寻了3500名德国工程师、技工和他们的家属,集中到莫斯科以北200千米的格罗多姆利娅岛上,在那里建立了第88研究所。苏联在德国专家的帮助下,以德国V-2火箭为蓝本,仿制成功第一枚国产P-1导弹,在1947年10月18日试射成功。从此,苏联掌握了制造导弹的技术。
美国和苏联都是在德国导弹专家的帮助下,以德国V-2火箭为蓝本,加以改进,试制成功导弹的。那么,中国能不能以苏联的导弹为蓝本,仿制出自己的近程导弹呢?
1956年1月12日,中国国防部部长彭德怀与陈赓大将在接见苏联军事总顾问彼德鲁瑟夫斯基时,征询苏联方面对中国发展火箭、导弹的建议,并提出请苏联提供导弹图纸、资料及有关技术援助的问题。
1956年8月,聂荣臻让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出面,写信给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提出了请苏联在导弹技术方面援助中国的问题,并提议中国派政府代表团去苏联谈判。
9月,苏联方面答复说,对于中国的导弹技术方面的援助只限于培训,他们可以派5名教授来中国讲学,还可以接受50名留学生到苏联学习。另外,可以为中国提供两枚供教学用的P-1型地对地导弹模型。这表明,苏联在导弹技术方面给予中国的帮助是有限的。
1956年10月,东欧发生了波兰、匈牙利事件。为了镇压匈牙利的反对派,赫鲁晓夫派出苏联军队前往匈牙利,布达佩斯街头响起苏军坦克的轰鸣声——20万苏军长驱直入匈牙利。顿时,世界上响起一片谴责声,苏联在外交上陷于孤立,在政治上寻求中国的支持。
此后不久,赫鲁晓夫陆续把政敌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布尔加宁以及国防部长朱可夫等赶下台,独揽苏联党政大权,但是赫鲁晓夫立足未稳,又在政治上寻求中国的支持。
于是,苏联显示出对于中国的“格外友好”,中苏关系进入了“蜜月期”。
聂荣臻认为时机到了,请示周恩来总理可否再向苏联提出给予国防新技术上的援助。所谓“国防新技术”,也就是“两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