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武王伐纣

诗经密码 作者:刘蟾


西伯姬昌死后,二儿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

《大明》的最后三段(六、七、八段),就都是赞美周武王姬发的。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这一段是《大明》的第六段,讲述的是周文王和太姒生了姬发。姬发则秉承天命,联合诸国攻打殷商。

姬发即位之后,就拜姜子牙为师,让弟弟周公旦辅佐自己,同时召公、毕公这些有才能的弟弟也得到重用。

一切准备就绪,他就开始了攻伐殷商的计划。

在正式攻伐商纣之前,姬发先准备了一场大的军事演习。这次军事演习,被称为“孟津观兵”,是历史上记载最早的一次军事演习。

姬发率领大军,先到文王墓所在地毕(今陕西咸阳北),祭奠了自己的父亲,然后向东而行。他在中军竖起文王的牌位,自己只称太子发,意为统帅依旧是父亲西伯姬昌。

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孟津,据《史记》记载,有八百诸侯闻讯赶来参加——由此可见当时的诸侯得有多少!

当时殷商的版图才有多大,那么小的地方,就有这么多诸侯,仔细想想,一个小点的诸侯估计就相当于现在一个村长吧。

诸侯们都劝武王立刻挥师灭了商朝!但是武王和姜子牙心里清楚殷商的实力,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又命令军队全部返回,并以“女未知天命(你们不知天命)”告诫那八百个“村长”不要操之过急。

又过了两年,商纣实在残暴得不行了!

他杀了王子比干,还囚禁了箕子——《封神演义》对这些都有文学性的描写,都很精彩。

这时候,姬发觉得时机到了,于是重新整顿军队,东去伐纣。

那些诸侯应约而来,在孟津会师。大家浩浩荡荡举兵南下,进攻朝歌。

在朝歌城外的牧野这里,武王举行了誓师大会,这就是《大雅·大明》第七段所讲的内容。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誓师大会中,誓词很多,《史记》有详细的记载。《大明》是诗化的语言,自与之不同。

“会”同“旝”,是古代的一种军旗。“矢”同“誓”,“维”是语气助词,“侯”意为“是”,“兴”即兴起的意思。“女”同“汝”,意为“你们”。

这段话的意思是,殷商的军队很多,旗帜就好像树林一样。(武王)在牧野这里誓师说:“要兴起的只有我周国!上天在看着你们,千万不可以有二心!”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带领军队,在牧野和商纣的军队展开大战,商纣的军队一击即溃,武王攻入朝歌,商纣王在鹿台自焚而死。

这里还有个小问题,顺带说一下。那就是我们历史书上描写牧野之战的时候说,商朝军队无心抵抗,全部临阵倒戈,转而投靠周武王姬发——这就是词语“前徒倒戈”的来历,现在通常指“前面的军队转过头来打自己人”。

“前徒倒戈”出自《尚书·武成》,这个词语确实指的是这个历史事件。但是具体是不是这样解释,那就值得一说了。

一般为了突出纣王的残暴、周武王是天命所加,都说是“武王人心所向,商纣的军队自己人打自己人”。这是把“倒”解释为“掉转”。

不过,近人根据出土资料以及文字学研究,发现这个“倒”更应该解释为“失败”。“前徒倒戈”,就是“前面的军队吃了败仗”的意思,这句话是在描写战争过程的一个场面。

后者的解释更加接近事实,由此看来,历代文人一直强调的“天命所加”,也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附会罢了。

无论如何,总之这一战,周武王姬发大胜,商纣王失败。从此,商朝就结束了,西周则登上了历史舞台。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大明》的最后一段,讲的就是周的军队和商纣的军队交战,场面宏大。姜子牙带领军队意气风发,攻势凌厉。从此,武王灭商,天下开始平定,政治重新清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