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1)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漫游 作者:蔡翔


青年评论家蔡翔要我给他的文学评论集写一篇序言,着实使我踌躇了一番。我虽然也算个文学研究工作者,却并没有对蔡翔所论述的我国当代文学现象及其理论问题下过什么研究工夫,一张口不免外行,况且我也从未给别人的集子写过序言。但我终于提起了笔,倒并非纯然出于“盛情难却”。

蔡翔是一位勤奋的理论工作者,短短几年间就有了这么一本结集,而且篇篇都称得上精心之作,其态度之谨严与成绩之斐然令人惊异,不过这还不是触动我的主要点。甚至这个集子所反映出来的评论家特有的气质,那种对于所评论的文学现象和生活现象的深切的感受与明晰的洞察,那种以自己的心灵浸润于作品的艺术世界而与之同感共振的批评风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渗透于评论中的诗情与哲理的交融,这些极富于特色的表现,也还不是我兴趣集中之所在。我想着重谈的,是这些评论文章里显示出来的一种新的眼光,一种八十年代的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新的方式。

八十年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是在和五十年代很不相同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五十年代的人思想比较单纯,考虑问题往往选取单一化的角度,是是非非,黑白相映。当时的文学作品所展示的世界,也有如我们在观看黑白电影,正反两种底色泾渭分明。可是,到了八十年代,文学变得和生活一样复杂化了。冷暖明暗,斑驳陆离,各种色调一起汇集到作家笔下,构成五光十色的人生画面,再也难以用“是是非非”的形式逻辑来加以剖分。试想:像高加林、刘思佳这样的形象,难道能用传统的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的概念来加以概括吗?而像《黑骏马》、《北方的河》之类作品,也是很难以“歌颂什么,反对什么”这样一句话来归纳它们的主题的。这就需要评论者采取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文学和人生,不能偏执于单一化的评判标准,而是努力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上来发掘事物的多方面意蕴,完整地加以把握,这样的思想方法,我称之为立体思维,也有人叫作多维视野。

蔡翔的这本评论集,恰恰贯穿着这样的思维方式。他评论高加林和刘思佳,能够从人物的不合理的行为方式中,找到其合理的欲望和追求目标;分析刘巧珍乃至索米娅,又能从她们的善良、纯朴的心地里,发掘出因袭传统的沉重负担。人和人生,不再是被简单化地加以理解,非此即彼,一刀两截,而是从不同历史潮流、不同生活方式以至不同文化传统的交汇、撞击与融合的过程中来掌握,亦此亦彼,难分畛域。这样一种人生观念,便又决定了评论家的文学观念。他把人的审美活动看作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结构”,客体与主体、现实与理想、理智与感情、真与美各种因素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补充,从而使文学作品在人们心里唤起多重体验,“可以有截然不同层次的理解却又不会因此而造成思维的混乱”。这正是他在面临复杂的文学现象时,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手中解剖刀的原因。我们可以不赞同他的某些具体结论,却没法不承认他这种也许不专属于个人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当前一代人的新的动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