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赴皖途中,言传身教论“三得”(2)

纵横江海——抗日战场上的粟裕 作者:粟向阳


吴强咂咂嘴说:“艰苦!艰苦!”

粟裕笑着说:“没这三个‘得’,坚持不了三年游击战争。”

在整个三年游击战争中,粟裕的处境都十分艰苦。由于敌人太多,遭遇战经常发生,惊险的场面也常出现。有一次国民党军把他们卡在龙泉河和松阳溪两溪之间10多公里的“三脚架”里。当时到处有敌人的游动哨,每隔5里、10里,总要碰到敌人。但他们巧妙地通过了敌人的封锁,一天一夜急行军90公里,连打7仗,冲出了包围圈。这还不算最厉害的,有一次,粟裕和战士们连续走了三天三夜才脱险。那一次粟裕在革命群众的掩护下,一觉睡了差不多40个小时。三年里,浙赣路以南,天台山以西,浙闽边以北,差不多所有大小山头都让粟裕和他的战士们走遍了,而且很少走大路,多走羊肠小路,有时根本不走路,走山埂或水沟,为的是不让敌人看到他们的脚印,无法追踪。那时吃饭很成问题。有时候,敌人的“围剿”稍微松一点,他们可以在树林里烧饭吃,没有炊具就用一只搪瓷缸子。到了宿营地,放半缸子米,半缸子水,用草枝一盖,烧起火来。大家围着火烤一烤衣服,有的就倒在篝火旁睡一睡。睡醒起来,饭已熟了,就开饭。但有时敌人“围剿”很紧,怕暴露目标,不能举火,只好吃生谷子。紧张的时候,一连几顿饭吃不上是常事。断粮时“靠山的吃山”,吃野菜、吃各种野果,打野猪,套山鸡。正是打得、跑得、饿得,使粟裕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了下来。

粟裕强调要部队做到这“三得”,这“三得”也成为粟裕一师及后来的华野各部的优良传统和顽强作风,成为粟裕部队的一大特点,也使得他领导下的部队在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情况下靠两条腿把部队的机动能力发挥到了极限。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苏中七战和淮海战役,粟裕一再要求部队做到“三得”。华野部队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曾创下昼夜兼程二百四的奇迹。“三得”作风的形成和出现应当在粟裕浙南游击战时期,但最早则是粟裕这次去皖南途中与吴强聊天时提出来的。

粟裕一直走得很快,走了差不多20里了,一点倦意也没有。他似乎发现吴强有点累了,便对吴强说:“你骑马吧!”

粟裕向走在前头的饲养员喊着,叫他停下来,让吴强上马。吴强说:“我不累,不需要骑马。”粟裕一再要吴强骑上去,吴强还是不肯,说:“我跑得。”吴强只想和他一同走着,好多和他谈谈。

又走了一段,大约有一里多,他没有说话,吴强也没有发问。吴强在想着:“在长江以南、沪宁线两侧这个地方打游击,是不是还要‘三得’呢?难道在这一带活动,还会和三年游击战一样,一天转移宿营地好几次,吃不上饭吗?……”

“你在想什么?”

粟裕笑着问吴强,吴强没有立即回答——他怕提的问题太幼稚了。粟裕好像看透吴强的内心似的,接着说道:“这三个‘得’字要长期坚持下去。在江南打游击与三年游击相比,那时全在山区在土瘠民贫的地方活动,现在这里是鱼米之乡,有山区,有丘陵,有水网,也有平原,地情地形复杂,作战活动的方法方式,自然要和三年游击战争不相同。但要明白,这里是日军汪伪的心腹之地……”

这时,吴强把他要说的一句话抢着说了:“卧榻之地,岂容他人酣睡?”

粟裕说:“对呀!何况我们不是酣睡,而是像孙猴子那样在铁扇公主的肚子里翻筋斗呢?他们会让我们翻肠倒肚吗?在江南地区同日本军作战打游击,对我们是个新课题,三年游击战的经验有用,但不是完全有用,要根据新情况用新的方法新战斗形式,创造新经验……无论怎样,还是要艰苦奋斗!”

“还是要三‘得’。”吴强说。

“对,一‘得’也少不了!”说着,粟裕笑出声来,偏过头来问吴强,“吓怕了?不用怕!多跑跑路,多饿几回,就跑得饿得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