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发展苏中,积蓄力量备反攻
苏中抗日根据地地处日伪统治核心区,粟裕领导下的抗日军民面临的困难更多,局面更复杂。但苏中区在作战、群众工作、粮食及财经上都是华中区做得最好的。所以1942年2月在华中局召开的第一次扩大会议上,苏中区得到了刘少奇的高度评价。
面对表扬,粟裕表现得十分谦虚和冷静。
4月中旬,粟裕在海复镇主持召开了苏中区军政党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指出除了中央和华中局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苏中区取得成绩的原因在于“全体同志们的努力”。接着又指出这些成绩还赶不上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存在很多缺点和弱点,并提出改正这些缺点的措施和办法。
粟裕在江南指挥部时即已认识到苏中地区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时间验证了粟裕当初对苏中地区的认识是科学的。时隔两年,粟裕在这一总结中再次系统论述苏中的特殊战略地位和战略任务。
从经济上说,苏中区战略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所以成为日伪、顽、我三方必争之地。苏中区在华中抗日根据地中又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在华中敌后几个根据地里,苏中区物力和人力资源最为丰富。仅粮食一项,一年可产粮100万石,每石价100元计,则总值1亿元。除了能满足苏中区自己需要外,还能给其他根据地以有力支援。
从军事上说,苏中区地处长江水道北岸,直接威胁上海、南京。到战略反攻阶段,动用强大的兵力可将长江封锁,长江上游的日军将撤不出来。如果有更强大的兵力攻打上海、南京,能直接调动长江上游的日军。
然而当时主力1个师有3个旅,计1.37万余人(1942年2月一师上报华中局数据),地方武装1万余人仅4000多支枪。敌方驻苏中区日军为1个混成旅团,共5个大队,约5600人(苏中地处交通要道,是日军调动的过往之地,所以随时有日军机动打击苏中新四军的可能);伪军共10个师,约3.2万人;建有168个据点。另外苏中区尚有既抗日又反共的国民党军计张星炳部约2500人、1000支枪,“忠救”部有2个支队共约2000人、1000支枪,韩德勤残部等3股力量存在。以上仅从武装力量对比就可见,一师要想完成粟裕设想的战略使命任重道远。
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局的指示和苏中的实际情况,粟裕在这次会上提出既要坚持原地斗争,粉碎敌人的一切进攻;又要积蓄和加强力量,准备和迎接反攻。
为了长期抗战,改善部队的武器装备,补充弹药,粟裕指示各县要建立榴弹厂,在旅和军分区建立兵工厂,在师部成立军工部。
其时新四军军部撤销军工部,将人员、设备和材料分散到二师、三师。粟裕得知后将军工部工务科长程望调到一师。
程望是同济大学的学生,是粟裕在浙南创办的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的学员。他的到来让苏中军工部面貌顿然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