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付日伪“扫荡”,粟裕成立后方勤务部。后方勤务部长由罗湘涛兼任,所辖军工部、供给部、后勤部、兵站、卫生部、海上炮兵部队(一师有一门75毫米山炮,因转移不便,所以将那门山炮装在船上。粟裕在他《苏中海上游击部队的情况》电文中霸气地称之为“海上炮兵部队”)全部安置在海船上,对外称“渔民自卫队”。一旦日伪来袭,后方勤务部就向海上转移。
几乎在军工部成立的同时,粟裕着手对抗日军政大学苏中大队进行改造,将校址设在海复镇“通师侨校”。为了高质量地且卓有成效地为部队和地方培养优秀干部,粟裕为抗大九分校搭建了一个强大的领导班子。粟裕本人亲自担任校长兼政委,又从区党委和师政治部选调一批能力强的干部担任领导工作。副校长由刘季平担任,教育长由张日清(后杜屏)担任,政治部主任谢云晖(后张崇文)担任。
这个领导班子成员中的大部分在当时属高学历,阵容十分强大。刘季平出自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谢云晖出自北京大学,张崇文出自上海大学。其他领导成员姚耐、鲍汉青、杨芝均有留学日本的经历。
抗大九分校教师队伍中还有一位日籍人士。这人叫冈本进,是粟裕在芜湖附近伏击日军时抓的俘虏,后参加反战同盟。他在九分校教日语、刺杀和武器知识。
同时,苏中军区党政领导叶飞、钟期光、管文蔚,四分区地方领导季方、梁灵光等人都参与抗大九分校的建设。他们亲临学校指导,有的还直接承担教学工作。
学校设军事队、政治队、参谋训练队、青年学生队、地方武装队、电台训练队、会计培训队等7个队,另附设1个医务干部训练队,全校教职员共600多人。
粟裕对办学方针和教育措施做出指导,强调九分校的教育教学要从实践需要出发,从学员的具体情况出发。
粟裕那时很忙,但经常去学校听课。有一次他听课时发现某教师讲战术课时照本宣科,讲得太宽太空,课后便找这位教员交谈,指出讲课一定要分清团营干部和连排干部不同对象,不能照搬教材,要有所取舍,使学员听得懂,用得上,求精、求实、实用。
在粟裕的重视下,九分校对教育方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在教育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对象有所侧重。对有实战经验的学员,学校就帮助他们提高理论水平,特别侧重近战、夜战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野外演练多于课堂讲授,研究战例、总结实战经验等。对文化水平偏低的学员,九分校便用50%甚至80%的时间对他们进行文化教育。除教语文识字外,还教算术、历史、地理、自然常识等课程。这使学员们得以掌握了初步的文化知识,从而获得了学习军事政治和专业知识的钥匙。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抗日军政大学苏中大队于5月份正式改称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简称“抗大九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