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41年》(1979年)(2)

讲故事的人:斯皮尔伯格传 作者:理查德·什克尔


- 左图:与罗伯特·斯塔克(左)和三船敏郎一起立正行礼。

- 右图:谁来向这个吹笛人付钱?很多年以后,这部影片终于收回了成本。

剧本由罗伯特·泽米吉斯和鲍勃·盖尔编写,还有约翰·米利厄斯1帮忙提供灵感—他也是这部影片的监制。电影松散地改编自一起真实事件:珍珠港事件余波未平之际,一艘日本潜水艇在圣塔芭芭拉2附近浮出水面,向那里的一处炼油厂投掷了几枚炮弹,让南加州陷入一片恐慌。影片根据这起事件进行了推演,让一名飞行员(事件中的虚构人物,由约翰·贝鲁西扮演)前往好莱坞,目的是炸掉他心目中的美国精神之都。他这场运气不佳的大冒险没有造成任何后果,除了彻头彻尾的疯狂;而对他下一步行动做出反应的那些美国人,不是疯就是傻,要么就是又疯又傻。

斯皮尔伯格认为这个剧本非常精彩,几乎是他读过的最有趣的剧本,然后他就兴致勃勃地着手把它拍出来了。他也遭遇了不少挫折,比如他邀请在琼·克劳馥的追悼会上认识的约翰·韦恩3出演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电影里唯一的历史人物。韦恩立刻回电,力劝他别拍这部影片,理由是这个“非美国式”的剧本太荒唐,还有斯皮尔伯格可以拍“更好的电影”—这绝对千真万确(这个角色后来由罗伯特·斯塔克饰演,表现出了恰到好处的茫然不解)。

这部影片的真正问题可能始于被斯皮尔伯格用错了地方的热情,这其中还带有几分自大。在此之前他一直顺风顺水、无往不利,如今他可以追求不可能实现的极致完美—没人敢提出质疑,更别说否定了。“我必须让每个角度都尽善尽美,必须等待合适的光线,必须等到约翰·贝鲁西和丹·阿克罗伊德情绪到位,虽然他们一直都在状态。”

这种精神蔓延到了摄制过程的方方面面。“我一心想把一切都做好,但是在这个问题上的确变得太做作、太任性。一个本来两遍就能完成的插入镜头,我却拍了20遍。我亲自督导每一个微缩模型的制作,我本应找个专做微缩模型的摄制组来拍摄摩天轮沿码头一路翻滚的镜头,但是我却动用了拿第一等薪酬的第一梯队剧组成员来拍这个镜头。”

他说,他并没有“行为不当”—“我没有。我闹过脾气,爆发过小小的愤怒。”但是它们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所有这些小题大做的行为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最终这部影片的拍摄时间比《大白鲨》还长,且主要是在摄影棚拍摄,而不是在外景地。

影片拍摄得有些过了,而且太吵闹。“我认为,葬送这部喜剧的凶手,是过多的破坏性场面和过于强烈的声响。我常常把《1941年》形容为把头伸进一台弹球机里,同时有人用锤子一下又一下不停地猛敲。”在达拉斯试映时,很多观众一直用手捂住耳朵,因为喇叭里放出来的各种声响让他们感到很难受。“不是配音音量太大的问题,而是因为我炸掉了太多的东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