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E.T.外星人》(1982年)(2)

讲故事的人:斯皮尔伯格传 作者:理查德·什克尔


-这部影片的主题是发生接触、建立联系、找寻交流的途径—那张标志性的海报彰显了这样的主题,其灵感来自米开朗琪罗。

斯皮尔伯格表示,起初是强烈的好奇心左右了E.T.。“而且其他外星人、那些植物学家也许都忙于寻找他们想要带回家的植物并对它们进行分类。”反正,他被他们着陆的那片红杉林迷住了,结果没有发觉飞船扔下他飞走了。这让他最终遇到了艾略特,还遇到了危险—一群美国科学家想要抓住他进行研究,可能还会出于好奇而杀害他。

但是种种历险都发生在E.T.结识艾略特之后。斯皮尔伯格说过,E.T.作为他的电影里众多“迷失男孩”中的第一个,也是他们所有人中迷失得最彻底的。

即便这个小家伙不言不语,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他在家乡也和艾略特一样有朋友和家人,他必须努力重新联系上他们。

这部电影同样表现了在《第三类接触》中首次出现的主题:迥然不同、相去甚远的人物以及文明之间需要建立沟通。斯皮尔伯格说道:“我觉得最伟大的事情就是人们至少努力去沟通、去接触、去关注他人,去和他们试图与之沟通的人进行眼神交流,哪怕这个人不明白他们的意思—如果这个人不明白,你必须更加努力地尝试,并且要机智灵活、富于创造性地尝试,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对方理解你传达的信息。”

当人们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共处、被迫去跨越语言障碍时,灵魂的交流就会加深。人们努力付出时便会建立深厚的友谊,因为他们足够在乎你,会向你表达他们对某事的感受。而这就是E.T.和艾略特之间的纽带—两个迷失的灵魂在很短一段时间内彼此不可或缺,这样他们才能双双挺过心灵上的难关。

“我的意思是,对我而言,《E.T.外星人》是我拍过的最心灵化的电影,而这绝非偶然,这是我一直深深感受到的东西。”

《E.T.外星人》中体现了所有这些要素,以及其他更多东西—它们是这部影片的基础,赋予它深刻性和严肃性。但是对于它的庞大观众群体中的许多人来说(首次放映仅在美国本土就进账近3.6亿美元,而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票房收入也接近这一数字),他们很可能只是偶尔地、下意识地觉察到这个特点。因为本片在其更为表象化的层面上实在太吸引人了,E.T.本身首先就是这样—相貌如此奇特,却又如此可爱(为了让他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卡洛·兰鲍迪和他的团队几乎不眠不休地艰苦奋战了六个月—他出人意料地有了一双以爱因斯坦为原型的眼睛)。这个小家伙有些笨手笨脚,但是非常聪明,而且在喜欢上艾略特、他的朋友和家人之后,会用令人有点尴尬的方式表达他的关爱之情。不论他是意外喝醉还是执迷于造一台收音机“给家里打电话”,他都是一个滑稽而真诚的角色。更不用说他吃“里斯巧克力豆”1的时候(玛氏公司那个不让M&M巧克力豆出现在影片里的营销人员注定会痛心疾首—一次世纪难逢的大好营销良机就这样被拱手让给了竞争对手好时公司的另一种产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