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他是人类的良知(1)

列夫·托尔斯泰大传 作者:巴维尔·巴辛斯基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文坛涌现出来的最杰出的巨匠,其在意识形态内的卓越建树,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学艺术宝库,并在政治、宗教等上层建筑领域产生了国际影响。托尔斯泰是一位作家,但他在推动世界文明进程方面发挥的作用,一般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均难望项背。俄罗斯另一位独步时代文坛的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说:“我想成为一座丰碑,用以纪念陷入深重灾难的俄罗斯人民。”列夫·托尔斯泰无疑就是一座丰碑:不是竖在文明坟场之侧的墓碑,而是一座承前启后的里程碑,折射出来的是人类历史新纪元的曙光。

托尔斯泰的创作活动分三个阶段:早期(成长期:1851—1862)、中期(巅峰期:1863—1880)和晚期(理性批判期:1881—1910),各阶段思想认识不同,作品主题迥异。早期作品的特点是:忠实还原俄罗斯宗法制社会形态下的贵族地主生活,记录自己的成长足迹,代表作品有《一个地主的早晨》、自传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和反应个人军旅生涯的《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托尔斯泰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写成于创作巅峰期。其时托尔斯泰的生活渐入佳境,雅斯纳雅·波良纳领地给他的家庭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促使他结束放荡不羁的精神追求、飘摇无定的生存状态,开启了他建设家园、潜心事业的人生黄金期。《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艺术成就之高,综观古今文坛,罕有其匹;其对世界文学影响之巨,超越流派藩篱、突破时代限制,堪称彪炳天下的不朽经典。进入创作晚期的托尔斯泰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这一方面与其年事渐高、从生理到心理均已进入衰退期,以及夫妻矛盾导致的萧墙之隙导致其身心俱疲有关;另一方面也缘于俄国改革乏力积重难返、内忧外患日益凸显的社会现实。这一时期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已呈落日晚景之象,除《复活》(1889—1899)外再无大部头小说作品问世,所发中短篇小说诸如《克莱采奏鸣曲》、《谢尔盖神父》、《魔鬼》、《舞会之后》等,均以鞭挞土地资源垄断造成的贫富分化现象、抨击建立在私有制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家庭的腐朽性与没落性为主题。除小说作品外,托尔斯泰晚期还编写过不少剧本,其中不乏好评如潮的佳作。

论文学创作成就,托尔斯泰无疑是罕见的天才之一。他的天才来源于他强烈的道德自律意识,还有善良敏感的个性。他是誉满天下的作家、家资充盈的贵族,但他古道热肠、乐善好施。1891年,一场农业歉收导致国内流民塞道盈途、饿殍填壑露野,托尔斯泰挺身而出,不仅开办粥棚赈济饥民,还不惜以身犯险,撰写《论饥荒》一文批评当局刻意隐瞒灾情、措置失当引发次生灾难的问题。心怀天下,悲悯苍生,博大的胸怀铸就了托尔斯泰的诗魂;而他日常生活中表露无余的细腻和敏感,使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清新隽永的氛围感。托尔斯泰的笔触牵动的不是读者的想象,而是事件参与者的脚步:揽读书页,读者会在不知不觉间融入托尔斯泰精心编织的故事情节,与托尔斯泰塑造的各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体验一种超越自我的真实。这,就是托尔斯泰作品不朽力量之所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