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报纸(2)

访美记 作者:胡舒立


伍德哈德和伯恩斯坦逐步弄清了一个由白宫直接控制的“竞选委员会”的内部联系,挨门挨户采访那里的工作人员。9月底,他们发表一篇报道,揭示美国前司法部长米切尔亲自掌握着搜集情报的秘密资金;10月10日,他们又公布一条消息,指出“水门事件”不过是白宫进行大规模政治性侦探活动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至此,虽然“水门事件”与尼克松本人的关系尚不得而知,但它与白宫的联系已经渐次清晰起来。报纸调查在继续深入。然而就在10月25日大选前夕,《华盛顿邮报》犯了一个错误:伍德哈德和伯恩斯坦在一篇揭露白宫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与“水门事件”有联系的报道中,引用了一个未经证实的例子。这个错误本来不算大,但《华盛顿邮报》当即受到白宫和一些亲共和党报纸的猛烈攻击。

1972年11月初,尼克松以多数票重新当选为总统。对于《华盛顿邮报》来说,形势变得更为严峻了。

事实上,自从报道一开始,《华盛顿邮报》就承受着重大压力。1972年夏正是尼克松的威望达到顶峰的时期。美苏谈判的起步,越南撤兵的进展,以及美中秘密会晤的成功,都使这位“鹰派”总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肯定。在“水门事件”前夕的民意测验中,尼克松的得分比对手高出19点。尼克松必将当选为下届总统,在当时就几乎是定论了。

在这一时期,美国其他一些报纸,特别是《纽约时报》当然也曾刊登过一些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但数量毕竟相当有限。在驻白宫的400多名记者中,只有20多人接触了“水门事件”报道。从6月到选举日之前,在由华盛顿权威评论员所写的500篇政治性专栏文章中,只有20多篇与“水门事件”相关。因此,“水门事件”并没引起公众的真正注意。

事后,《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凯瑟琳·格雷厄姆曾不止一次提起从6月到竞选揭晓前的这段时光。她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基辛格以不可思议的眼光看着我,说:‘你不认为我们还能再度当选吗?’那情形让我心里发冷。”“你没法想象那种压力,《华盛顿邮报》由于在这次报道中遥遥领先而格外孤立,而且谁也不敢幻想事情终将真相大白……很显然,他们会毁了我们。”

10月总统竞选达到高潮时,《华盛顿邮报》承受的压力也达到顶点。总编辑布来德里曾说:“对我们来说,15日至25日这几天是这30个月中最长的日子了。”白宫高级官员强硬地指责《华盛顿邮报》“旁敲侧击,道听途说,毫无根据地指控,而且使用匿名者提供的消息和耸人听闻的大标题,居心叵测地造成白宫与‘水门事件’有直接联系的假象……《华盛顿邮报》采用多次调查证明完全是虚假的指控……《华盛顿邮报》这一攻击的特征就是虚伪”。

与此同时,《华盛顿邮报》当时在华盛顿的主要对手《华盛顿明星新闻报》(Washington Star News)的一个记者私下告诉伯恩斯坦,一位白宫要人对他说:“大选一完,我们就要收拾《华盛顿邮报》。”

尼克松当选后的整整6周内,《华盛顿邮报》的“水门事件”报道未获重大进展。而这家报纸却成了白宫回敬新闻界的主要靶子。尼克松只接受了《华盛顿明星新闻报》的独家采访,而《华盛顿邮报》的老牌记者麦克德尔竟长达28天被拒绝采访白宫。后来,《华盛顿明星新闻报》发表一篇社论,指出它不会作为白宫泄愤的工具来反对自己的竞争者。如果麦克德尔不能进入白宫,它也将停止采访该机构。此后,白宫才对《华盛顿邮报》解禁。

不过,无论形势如何不利,《华盛顿邮报》最高层一直表现得坚定而自信,坚持要把调查进行下去。

一些美国人曾向我指出,“水门事件”最后得以真相大白,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以《华盛顿邮报》为代表的新闻界的那种敏感、勇气和韧性,二是有关政府公务人员对法律和正义具有比对白宫现任主人更高的忠诚。事实正是如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