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大城小巷里
喧嚣街道有木棉花的气味
似曾相识的电影情节
流进回忆的灵魂中
记忆点点 棉絮飘飘
就让这温情定格在你我的脚步中
——《影片中的城市》
也许和所学的学科有关,对影像和场景特别敏锐。看电影、研究影像和拍摄影片,是我的爱好,也是我人生的课业。从影片中,我恍若隔世地走入似曾相识的画面之中,便开始幻想导演如何调度场景和指导演员,也丢给自己一些功课和遐想。
在美国的几次自助、克难式旅行,走过电影中曾出现的场景;回国后,偶尔在电影或电视剧中,看到自己去过的地方,怀念和感触如泉水般源源不绝涌入脑海里,想起当年的点点滴滴,拿起笔来写下我的记忆,抒发唤不回的时光。
法国作家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从一块玛德琳蛋糕开始,味蕾刺激他的灵感和记忆,回想起他年轻时谜样的点点滴滴,进而完成巨作《追忆似水年华》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普鲁斯特阻隔外界的喧嚷,坐在阴霾的斗室里,对似水年华的追溯,仿佛搭乘时光隧道重新把过去生命中的场景,用文字清晰地勾勒出过往的点点滴滴,也就是所谓的“普鲁斯特瞬间”(Proust Moment)。
原来思念可以如同火山熔岩热腾腾地从地心里爆发出来,他写作的方式就如同导演的工作一般,把自身难忘的经历和印象,用倒叙式(flashback)的手法展现在字里行间,歌颂18 世纪末法国中产阶级的浮光掠影,和不愿遗忘、割舍的童稚经验。
我没有普鲁斯特这位意识流大师的文采,不过自己过去旅行的经验,却借由许多电影中场景的片段、书刊中的照片、朋友间的谈话,再度来唤醒我的回忆。
走过北美不少的景点,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地方,还有名不见经传的都市——达拉斯、纽约、波士顿、西雅图、奥兰多等城市,那儿有我踏过的痕迹和印象。
景物牵动我骚动的心绪,跟随着历史、景点、心境再度神游其间。为了不让我不甘寂寞的空想只是空想,于是意气用事地诉诸文字,想让盘旋于自己脑海里的记忆和影像,随着我的文字再度神游重生,留下属于我本身的回忆,留给未来去回顾。
不管是游人如织、热闹的旅游胜地,或是人烟稀少、静穆的地方,都有我的足迹。像清晨赶集的小贩,怀着对生活中新发现的期待而踏上旅途,为地图上又多了几个记号沾沾自喜,真正体验异地求生的气氛。虽然已经过了强说愁的年纪,面对不同的景物和人情,心里却莫名其妙地感动,内心抒情因子随着血液流动煽情起来,流转在红细胞、白细胞的生长机能里。